第八章 制度篇:确立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圣王”(二)
(1/25) “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变异。秦并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 (1) 。秦始皇不仅确立了与国家政权机构有关的基本制度,还完善了与人员管理和监督有关的一系列制度。这一类的制度为政权的具体操作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第一节 官僚制度与法制化的行政管理官僚制度是皇帝制度的基础性制度,它是作为世卿世禄制度的对立物而出现的。官僚制度的基本特点是:除君主以外,其他一切国家公职都不能世袭;各级官僚均实行任命制,由君主或君主指定的机构任免;各级官僚享受俸禄,都不是有政、有土、有民的封君。这个制度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入仕,有利于保证官僚队伍的素质,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它还具有改造社会结构和等级关系的意义。秦朝有一支精干的职官队伍,把他们组织到皇帝周围的基本制度是官僚制度。这种制度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在位期间进一步完善了这种制度。秦代与前代最大的不同之处有两点: 一是一切国家公职人员都是官僚。少数官僚有封君头衔,而其实际政治地位属于“官僚”范畴。二是行政体系制度化程度很高,许多行政管理实现了法制化。正是由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种制度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职官队伍的素质,提高行政效率,所以秦始皇才得以统一六国,缔造帝国,并创造了许多闻名世界的奇迹。一、入仕与选官制度由于史料缺乏,秦朝的选官制度,难以详考。然而从战国和汉初通行的制度,结合秦朝政治的特点及秦始皇有关的行为,还是可以大体知道其纲要的。(一)入仕资格比较而言,秦朝的入仕资格最强调一个“能”字。在秦朝统治者的心目中,所谓“能”的核心是一个“智”字。检验“能”、判定“智”的主要标准不是言,而是行。以“智”为核心的“能”,必须展示于“用”,显现于“功”。所以秦朝选拔官吏更看中一个“功”字,并通过制度化的措施加以贯彻。西周主要靠论“亲”选官,秦朝主要凭论“功”选官,而汉代以降主要以论“学”选官。与历代王朝比较而言,在强调“能”与“功”这一点上,秦朝是很有特色的。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运动都把“因能授官”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而秦国在这方面又做得相当到位。先秦诸子都把任贤使能作为君主无为之术的核心内容和要诀之一,其中法家讲得最到位。法家在“能”与“德”、“功”与“忠”之间更看好前者,他们认为“智盈天下,泽及其君;忠盈天下,害及其国” (1) ,主张主要依据才能,广泛 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