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贫困之农家子

(1/10)
濒临祖国南海的珠江口外伶仃洋的西岸,北距广州72公里的地方,在峰峦起伏的槟榔山脚下,潺潺长流的兰溪河畔,有70多户毗连的房舍,这就是广东省香山县[1]

 的翠亨村。村西南,有一间四米宽、九米长的旧砖房。1866年11月12日晨(清同治五年农历十月初六寅时),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子、中国革命的先行者、中国民主革命的奠基人、世界闻名的革命家、伟大的孙中山,在这里诞生了。这一年是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侵入北京,清政府与英法俄签订《北京条约》[2]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第六年。继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外国侵略势力扩大到我国沿海各省,进而深入内地,领土又一次被割夺,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加深。经过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在政治上、经济上完全丧失了独立性。

这一年,又是太平天国都城天京(今南京)被曾国荃(曾国藩九弟)指挥的湘军攻陷后的第三年。太平军余部与捻军联合,在遵王赖文光(原太平军将领)、梁王张宗禹(捻军将领)率领下,仍在与清军作战。这年秋,他们在河南许州分东西两支,东捻军由赖文光率领进入山东,西捻军由张宗禹率领进入陕西。

孙中山诞生的第八天,即1866年11月19日,曾国藩因进攻捻军连败,奏请另简钦差大臣接办军务。12月7日,清政府命曾国藩回任两江总督,命李鸿章为剿捻钦差大臣。

孙中山两岁时,即1868年1月,东捻军在扬州瓦窑铺战败,赖文光被俘就义;同年8月,西捻军在山东茌平县徒骇河战败,张宗禹投河自尽。至此,捻军全部失败。当月,清政府因李鸿章平捻有功,加太子太保,并授以湖广总督协办大学士。在此前后的10年中,南北各城乡居民为反抗外国侵略,捣毁焚烧教堂、打死打伤外国传教士的事件不断发生。这年,是同治七年,也是载淳生母那拉氏慈禧太后(因曾住西六宫的储秀宫也称西太后)与钮祜禄氏慈安太后(因曾住东六宫的钟粹宫也称东太后)垂帘听政的第七年。

孙中山乳名帝象,此名之由来,是因当时粤俗妇女多信神,其母杨氏因村庙中有北方真武玄天上帝(简称北帝)而起的。先生自述称:“因我母向日奉关帝像,生平信佛,取号帝象者,望我将来像关帝耳。”[3]

 谱名德明。1875年9岁入学时,由塾师取名孙文。1883年17岁在香港拔萃书室读书时,取号日新,系取《大学》中“汤之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义。[4]

 1886年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