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四大寇

(1/9)
在这一年(1883)的11月,孙中山入了香港英基督教圣公会所办的中等学校拔萃书室读书。

这次从家乡被逐,到了香港,给了他一个极有利的从事研究中国政局的条件。香港当时已不属清政府管辖,是华人来往国内外的所经之地,能掌握国内政情。而且,学友和老师大部分是胸怀祖国、有一定政治头脑的同胞。因此,这里成了他最好的讨论和研究政治的环境。他离开了父兄的直接约束,迈着坚实而迅疾的步伐踏上政治活动的道路,朝着开辟祖国新生的目标阔步前进。他从建造在山上的校舍,眺望着自己的家乡,心潮如南海波涛,翻卷起伏,浮想联翩:40年前,英帝国在祖国南海大门虎视眈眈,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从此,列强鹰瞵鹗视,接踵而来。清政府丧权辱国,人民备受荼毒。面对着国破民煎的危机现状,身为一个有志改造祖国的青年,怎能不慨叹激愤,忧心如焚呢?

这年年底,他和由上海到香港的陆皓东等,由美公理会传教士喜嘉理行洗礼,加入基督教。[1]

他在这个学校继续读英文,学习刻苦努力,并广泛涉猎中外政治、历史、文学等类书籍,偶于课暇外出。

第二年,1884年4月15日,他转学入了另一个中等学校中央书院(1889年改名域多利书院,1894年改名皇仁书院),他用幼名孙帝象在这个学校注册入学。[2]

 这是一所香港英国当局所办的中学,校长、教员均来自英国著名大学,思想开放。他认真学习各类课程和攻读中外书籍,加深了对西方科学、社会及政治制度的认识,特别是对英国国会的发展、王权与人民的斗争、19世纪欧洲的革命等都加深了了解。[3]

这年3月,法军大举进犯越南。8月,又向我国的台湾、福建进扰,10月2日侵占了基隆。台湾军民英勇抗击,国内人民和国外侨胞掀起反法运动,工人罢工,商人罢市。10月5日,法军把被击坏的兵舰送到香港,船坞工人拒绝修理。国内军民的英勇反抗和香港工人的爱国精神,给了孙中山很大激励。他感到“中国人民已经有相当的觉悟”,“有种族的团结力”。[4]

孙眉为了使弟弟的思想和言行循守中国伦纪礼俗,让他回到家乡,并把部分财产分给他,以增添家族的声望。孙眉觉得对弟弟做这样的安排十分恰当,得意地说:“这是多么快乐的事情啊!”[5]

 但当他知道弟弟在家乡渎毁庙神的事之后,十分怨恨弟弟不给父兄争光。他被激怒了,他的理想破灭了。他觉得弟弟玷污了家庭名誉,简直是一个不肖子孙,把财产交给他是不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