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三民主义的创立

(1/18)
孙中山认为,“革命虽然是遭过一次失败,但并不灰心,把革命的事情,还是向前做去。”

伦敦脱险后,孙中山留居在伦敦,为了制订推翻清王朝后建立共和国的方案,集中精力研究世界各派政治、经济等学说,“把各国政治的得失源流,拿来详细考察,预备日后革命成功,做我们建设的张本”。

近代世界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革命家,都与图书馆有过密切的关系。伦敦大不列颠博物院图书馆是孙中山常去的地方。在这里,他阅读了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历史、哲学、法律、农业、工业等著作,尤其“很注意研究各国的宪法”。孙中山一进馆就是一天。他是最早进馆,最晚离馆的读者。看书时间过久,疲倦了就伏案休息片刻,醒来又继续研读,中午用自带的干粮充饥。他在伦敦大不列颠图书馆,用功之勤,可从伦敦警察局的暗探给局方报告中了解,报告中说:“他自早至晚都在图书馆阅读,到了用膳的时间也不离去。他的粮食是几片面包,在馆内取杯冷水,就此充饥。”据康德黎记述,“他不停地工作,阅读有关政治、外交、法律、军事、海军的书籍;矿业、农业、畜牧、工程、政治、经济等类,占据了他的注意,而且细心和耐心地研究。”[1]

他在学习研究之余,常与英国各阶层人物接触交往。在伦敦,他还有一段打人趣闻。据说孙中山动手打人一生有两次:一次是少年时期在檀香山盘罗河学校,动手反击顽皮的同学;一次是在伦敦。有一天,他在操场上打球,伦敦《泰晤士报》记者霍氏,故意挥球直击孙中山的头额,打得他两眼冒金花,还跟他开玩笑地说:“这是英国人的打人法。”孙中山也不示弱,便上前把霍氏拦腰抱住,放在膝盖上,打了几下臀部,笑着说:“这是中国人的打人法。”1912年,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期间,霍氏有事来中国,到南京晋见孙中山,两人谈起往事,彼此不禁掩口大笑起来。[2]

19世纪是欧美国家生产力迅猛提高和政治运动蓬勃发展的时期。在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之后,法、美等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先后走上了工业革命的道路。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社会关系也发生了变化。“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增加了社会财富,资产阶级越来越富有,而无产阶级越来越贫困。早期出现了英国欧文,法国圣西门和傅立叶,他们在“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下创立的不成熟的理论”——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到了30年代,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