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对改良派的争取

(1/5)
由于清政府内政腐败,外祸日深,多次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丧权辱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社会经济日益凋敝。一些爱国仁人志士愤起呼吁改革政治,以拯救国家的危亡。他们从不同的立场,提出不同的政治主张,建立不同的组织。在他们的影响下,整个知识界都在震荡。当时在社会上影响比较大的有两派:一派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兴中会(后改为同盟会),是革命派的代表,其宗旨为“倾覆清廷,创建民国”。他们的活动范围主要是在国内的南方几个省和海外华侨与留学生中。另一派是以康有为为首的保国会(后改保皇会),亦称改良派或维新派。他们主张走“满汉不分,君民合治”[1]
 的政治方向,其活动范围主要在京都宫廷内外。
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派(亦称维新派),除了力图争取皇帝支持变法外,还要在社会上造成影响。为此,他们于1895年秋成立了强学会,出版《中外纪闻》,集会演讲,发表文章,介绍西学,宣传变法自强。他们还把《中外纪闻》赠送给重要朝臣官僚,并得到翁同龢、张之洞、刘坤一等的捐款支持。各地相继成立了学会、学堂,出版的刊物如雨后春笋。上海的《时务报》、长沙的《湘学报》、天津的《国闻报》,居于南北舆论界首位。维新运动已成为全国性的政治运动。
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年底,康有为第五次向光绪帝上书,说:帝国主义企图瓜分中国,形势日趋严重,“日本议院,日日会议,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国内“自台事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2]
 人民正在酝酿造反起义,“斩木揭竿”,“已可忧危”,如再不图强变法,“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3]
康有为这些言词使光绪帝深为震动,表示绝“不甘作亡国之君”[4]
 。1898年1月,光绪帝命总理衙门大臣翁同龢(户部尚书)、李鸿章(北洋大臣)、荣禄(兵部尚书)传见康有为,询问变法事宜。4月,康有为在北京组织保国会,并倡仪在各省、府、县成立分会,呼吁变法救国。6月11日,光绪帝下《定国是诏》,宣布变法。16日,光绪帝在颐和园勤政殿(1903年改名为仁寿殿)召见康有为,任康有为为总理衙章京(办理文书的官员)。之后,光绪帝又命各省总督巡抚推荐人才。康有为的弟子及同志者梁启超、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等都被举荐上来成为皇帝左右近臣,参与变法工作。从6月11日至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