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第二次武装起义

(1/9)
从1896年到1900年,国内政治败坏且每况愈下。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各列强都馋涎三尺,争先恐后地要在中国攫取一块地盘。对此,昏庸的清政府以割地丧权而求苟安。1896年6月,签订《中俄密约》:俄国可以在黑龙江、吉林接造铁路达海参崴;日本如侵犯中国或朝鲜,两国同派水、陆军协同作战,战时俄国兵舰可驶入中国所有口岸。1897年3月,法国迫使清政府声明:不割让海南岛及其对面广东海岸给别国。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又于12月,俄国侵占了旅顺和大连港口。1898年2月,英国强迫清政府作出保证,不将长江流域沿岸各省租押或以其他名义割让给别国。3月,德国强迫清政府订立《胶州湾租借条约》,山东成了德国的势力范围。同月,清政府又与俄国签订《旅大租借条约》,整个东北成了沙俄的势力范围。4月,日本强迫清政府声明:不得将福建省割让或租借给别国。同月,法国强迫租借广州湾,并迫使清政府声明:两广及云南不得割让给别国。5月,英国强租威海卫。6月,签订《中英拓展香港界址专案》,九龙半岛租与英国。1899年4月,英俄两国避开清政府直接签订有关中国的条约,英国承认长城以北为俄国的势力范围,俄国承认长江流域各省为英国的势力范围。这时的中国,已成被瓜分的局面。俄国占长城以北,英国占长江流域,德国占山东,法国占云南两广,日本占福建。9月,美国提出对华“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在各国势力范围内美国享有均等贸易机会,同时,要求中国内地全部开放。当时情况正如列宁所说:“欧洲各国政府(而俄国政府几乎是第一个)已经开始瓜分中国了,不过他们开始不是公开瓜分的,而是像贼那样偷偷摸摸进行的,它们盗窃中国,就像盗窃死人的财物一样。”[1]
面对中华民族陷入的严重危机,一些“有心人不禁大声疾呼”,拯救祖国危亡。当时,在日本有华侨万余人,“然其风气之固塞,闻革命而生畏者,则与他处华侨无异”。[2]
 孙中山往返于横滨、神户之间,进行鼓吹反清革命,而“慕义来归者,不过百数十人”。[3]
 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梁等改良派逃亡海外,针对革命党的“兴中会”,组织起了“保皇党”,而且“为虎作伥,其反对共和,比之清廷为尤甚”[4]
 。因此,“自乙未初败,以至于庚子,此五年之间,实为革命进行最艰难困苦之时代”。但是,“当此之时,革命前途黑暗无似,希望几绝,而同志尚不尽灰心者,盖正朝气初发时代也”。[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