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同盟会的成立
(1/23) 在日本的同志,闻知孙中山在德、法、比、英成立革命团体并即将东归的消息,“莫不欣喜若狂”。[1] 当时的革命形势,确实已是“处在一次伟大的民族运动的前夕,只要星星之火就能在政治上造成燎原之势”[2] 。尤其自清政府1901年与八国联军议和签订《辛丑条约》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程度加深,社会经济愈加凋敝。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鹰犬,不但割地赔款,而且为虎作伥,为帝国主义平靖地方,“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人民深恶痛绝。“清廷之威信已扫地无余,而人民的生计从此日蹙。国势危急,岌岌不可终日,有志之士,多起救国之思,而革命风潮自此萌芽。”[3]从1902年到1905年,各地举行的武装起义有广西皈朝和兴义三合会领导的农民起义(1902年6月);有李纪堂与原太平天国将领洪全福领导的广州起义(1903年1月);有王和顺为首的南宁地区和陆亚发为首的柳州地区的农民起义,该次起义曾控制了广西数十州县,参加起义的有汉、壮、苗、瑶等族群众几十万人(1904年);有黄兴、马福益领导的华兴会谋划的长沙起义(1904年11月)。革命报刊书籍更是遍及国内外。毛泽东说:“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派一方面组织反清武装起义,一方面展开了广泛的革命宣传活动。在整个辛亥革命时期,在东京、香港、南洋、美洲和国内的上海、广州、长沙等地,创办了约120多种报刊(日报60多种,期刊50多种)[4] ,发行最多的达2万多份。通过报刊和革命书籍,揭露清政府对内血腥镇压、残酷统治,对外出卖民族主权的种种罪行;介绍西方民主学说和革命历史,以激励群众起来参加反清政府的斗争。从兴中会1895年在广州起义到1905年同盟会成立,反清各派团体已创办了许多报刊,编印了许多宣传革命的小册子。报类主要有:《中国日报》(1899年孙中山派陈少白在香港创办,此报号称“中国革命提倡者之元祖”,编撰人员有郑贯公、冯自由、黄世仲、胡汉民、朱执信、李纪堂等)、《大同日报》(美国洪门致公堂在旧金山创办,1903年孙中山改组为反清宣传报,并派刘成禺任主编)、《苏报》(原是日本人在上海办的商报,1900年改良派陈范出资承办,1903年俄国进兵东北,清政府对爱国学生实行镇压,陈范转为对革命派的支持,开始登载革命派的文章,编撰人员有章士钊、吴敬恒等)、《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