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连续组织发动武装起义

(1/16)
萍乡醴陵起义虽然失败了,但革命声势震动全国。“同盟会本部之在东,亦不能久为沉默矣。”[1]
 从1907年5月到1908年5月,孙中山在粤、桂、滇三省边境连续发动了六次武装起义。有广东的潮州、惠州、钦州、廉州起义;广西的上思、镇南关起义;云南的河口起义。他认为在边陲地区发动,易于得到海外的人力、军械的应援,且可进可退。
1907年5月广东潮州府黄冈镇起义
孙中山偕胡汉民、汪精卫、胡毅生、黎仲实于3月14日到香港,旋即经新加坡、西贡、海防抵河内,在甘必达街61号设立粤、桂、滇起义的总机关。河内有同盟会分部,华侨党员数百人,有党人以孙中山字“日新”为店号,经营饮食业“日新楼”,为接纳党人活动之处。河内有法国人为中国学生创设的巴维学堂,其学生多倾向革命。河内地接广东、广西、云南边界,会党首领黄明堂、关仁甫、梁兰甫、梁少庭等多流寓于此。孙中山派胡汉民、汪精卫召集知识阶层、小资产阶级、工人无产阶级、流氓无产者宣传革命思想。对于会党晓以革命道理提倡军纪,纠正帮会旧习。河内、海防华侨,多数同情革命,热心为革命活动奔走的有寅隆生、杨寿彭、曾克齐、张奂池等。
3月下旬,孙中山为组织人力和筹款,又从河内再到新加坡,住在东陵乌节律,当地党人在这里为他租了一间屋子。隔壁住着清政府驻新加坡副领事杨圻(即后来在吴佩孚幕府任职的杨云史),广东督抚张人骏派人对孙中山行刺,此刺客就住杨圻的家中。杨圻素与革命党人陈楚楠、张永福、田桐等相识,杨虽是清廷官吏,但知清朝帝祚将终,革命党首领孙中山的安危即中国的安危,他一面暗示革命党人加强对孙中山的保卫,一面对那刺客晓以大义,讲明利害,刺客竟被他说服,放弃了行刺计划而离去。杨圻还由田桐陪同会见了孙中山。一位清政府驻外副领事,如此明智,也难能可贵,也可知孙中山奔走革命,总是冒着生命危险进行活动的。
之后,孙中山又返回河内,加紧起义布署。由于军款不足,孙中山又想起在法国时,于轮船上相遇的张静江。他先后两次给张发电,第一次写的“A”字,第二次写的“E”字。不久收到张静江汇来的一万法郎和五万法郎。之后,孙中山命胡汉民致函感谢,并详述军事用款计划。张静江回电说:“我深信你必用于革命,所以愿尽力助你成此大业,你我既成同志,彼此默契,实无报告事实之必要。若被敌人所知,于革命进行有所不利。你能努力猛进,即胜于作长信。”[2]
 信中充满对孙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