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开辟革命新局面的战斗旗帜——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

(1/13)
“孙中山以大半辈子的光阴从西方资产阶级文化中寻找救国真理,结果是失败,转而‘以俄为师’,这是一个偶然的事件吗?显然不是。孙中山先生和他代表的苦难的中国人民,一齐被西方列强所激怒,下决心‘联俄联共’,和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奋斗和拼命,当然不是偶然的。”[1]
 他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是在遭受无数次失败和流血牺牲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确定下来的,是坚定不移的,但按着这个政策去改组国民党,单靠国民党自身的力量是很难实现的。国民党实力派杨希闵、刘震寰、范石生等拥兵自重,并不真心听从孙中山的指挥;元老派胡毅生、李石曾、谢持、冯自由、邓泽如,刘成禺、张继、居正、戴季陶等则根本反对联俄联共政策,是改组国民党的阻力,李烈钧、许崇智等也只在形式上表示服从改组,孙中山逝世后他们成为西山会议派的成员。当时,积极拥护和执行改组政策的主要干部只有廖仲恺、何香凝、柏文蔚、邓演达、宋庆龄等极少数人。因此孙中山的改组国民党的工作,只能以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人为主力。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顾问的帮助下,到1923年底,相继完成了改组国民党的一切准备工作。
1924年1月20日上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开幕,到会代表共165人,每省代表名额6人,由孙中山指派3人,各省推选3人。其中被孙中山指派的代表中有李大钊等人,各省推选的代表中有毛泽东、林伯渠(林祖涵)等同志。海外总支部、支部约12人。主持大会的主席团由5人组成,李大钊被指定为成员之一。大会的审查委员会中,也是几个共产党员在起作用。孙中山以总理身份担任大会主席。大会贯彻了联合苏联、学习苏联的精神,采取了仿照苏联的中央委员会制,在保留总理的名义下实行民主集中制。
孙中山在开幕词中指出:“此次国民党改组有两件事:第一件,……要把国民党再来组织一个有力量有具体的政党;第二件就是用政策的力量去改造国家。”[2]
 当天下午,他在会上作了《中国之现状及国民党改组问题》的报告,指出:“我们秉政时的南京政府,只得三个月,到了北京政府的时候,政权都归于反革命手内。此后,革命党在政治上就没有建设的机会。”“中国之革命党,经验不多,遂令反对派得尽其技,没有俄国那种好方法,以防范反革命派使其不能从中破坏,故俄国虽迟我六年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由今日起,将十三年前种种可宝贵最难得的教训和经验来办以后的事,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