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传位于哪位皇子?(李世民担心李治不会治国,亲笔写下治国宝典,起名《帝范》)

发布:2022-11-07 02:01:03

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在位期间知人善用、广开言路、虚心纳谏,不仅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又平定外患、稳固边疆,被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可谓千古一帝。但千古一帝也有千古一帝的烦恼,为太子的事情挠头。

李世民的皇后长孙氏生了三个儿子,老大李承乾,老二李泰,老三李治,这三兄弟是李世民诸位皇子中最宠爱的几个。故事一开始李承乾被立为太子,即便这位皇储身有腿疾,走路不太方便,李世民也没有放弃对他的栽培,可惜李承乾越长大越叛逆,听说老二有夺嫡的念头后竟试图将其暗杀,失败后又试图谋反,结果被废。

老二李泰也是个可塑之才,史称才华横溢,聪敏绝伦,但就是因为太聪明了,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他看老大下马了,知道自己机会来了,于是对老爹讲:你要是立我为太子,等我百年之后就杀了自己的儿子,将皇位传位于李治。

无意之言暴露了自己残忍的本性,李世民知道要是将皇位传给李泰,李承乾和李治恐怕都难得善终,反观李治虽然懦弱,但性情宽厚仁和,即便做不出大的成就,但起码能跟诸位皇子和平共处,而且谁也不是一生下来就会做皇帝的,不会可以教啊。

李世民于是开始了对李治的谆谆教导。不得不说,李世民除了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外,还是一位不错的教育家,非常善于利用生活中的点滴进行教育。有一次他看见李治在吃饭,于是对他讲:“你要知道这些饭食都是老百姓辛辛苦苦种地来的,只有知道种地的不容易,才能常有饭吃。”后来又看见李治骑马,又对他讲:“你要知道马代人走路也是很辛苦的,不可使其力竭,须与其休息,才能长骑此马。”后来同李治一同乘舟,又讲:“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老百姓就好比是水,人君好比是舟,一定要小心谨慎才是。”

又有一天,李世民看见李治在一棵歪脖子树下,又对他讲:“这棵树虽然是歪的,但是用墨线也可以在上面划出直线来,当皇帝也是这样,即便自己考虑不周,但从谏如流就不会犯大错误。”每当听到李世民的教诲,李治都唯唯听命,从不发表自己的意见,不知道有没有听懂。

有一种说法,说李世民太强势,他的教育方法虽具启发性,但更具压迫性,严标准高要求导致了逆反心理。但不管怎样,李世民也发现这种教育方法太琐碎,而且自己时日无多,不如把治国经验写出来传给儿子,于是有了《帝范》。

《帝范》全文四千来字,分为十二章,从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诫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等多方面阐述了为君治国的道理。

关于《帝范》,鄙人最爱最后一段,那是一位老人的临终之言。在这临终之言中,李世民不仅反思了自己的错误,也阐述了他之所以严标准高要求的原因:“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像太宗那样严格要求自己的人,还犯了不少错误,更遑论不严格要求自己的人呢?太宗更是告诫李治,当一个人有极大功劳时,即便犯些小错误,人们也能原谅他,以他自己为例,“功大过微,德未亏”,而李治对于唐朝的建立几乎没有任何功劳,骤登大位,如果不崇善以广德而肆情以从非,则有倾国的危险。

我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人不怨;功大过微,德未亏。然犹之尽美之踪,于焉多愧;尽善之道,顾此怀惭。况汝无纤毫之功,直缘基而履庆?若崇善以广德,则业泰身安;若肆情以从非,则业倾身丧。——《帝范》

想要建立一个国家是很难的,而想要毁掉它却极其容易,想要得到天子的地位是很难的,而想要失去它却极其容易。难道不应该谨慎对待吗?

且成迟败速者,国之基也;失易得难者,天之位也。可不惜哉?可不慎哉?——《帝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