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翦灭东突厥

(1/9)
突厥兴起于北齐、北周时期。隋初分裂成东西两部。东突厥被隋文帝战败,纳贡称臣,西突厥也一度衰落。隋末唐初,东突厥乘中原战乱重新振兴起来,一跃而为雄踞漠北的强国,反王薛举、窦建德、王世充、刘武周、李轨、梁师都及高开道等,俱面北称臣,接受他的封号。李渊晋阳起兵时,也不例外,连续向启民可汗的三个儿子——始毕、处罗、颉利——分别称臣纳贡。贪得无厌的东突厥铁骑,动辄卷土而来,有时竟直逼长安,对唐王朝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李世民即位,梁师都尚未平定,唐朝仍无国力抵御强敌,继续往朝颉利可汗。然而突厥欲壑难填,频频入寇,边塞略无宁岁。面对北方的边患,李世民坐不安席,食不甘味,一方面感到父皇称臣于突厥,是一种奇耻大辱;另一方面国家草创,人力物力财力单薄,不敢大肆用兵。身处两难之间,而他又曾经夸下海口:“十年之内,降服突厥!”因此,他不断激励自己奋发图强,自强雪耻,彻底打败东突厥汗国。
贞观元年,东突厥形势明显恶化,所属薛延陀、回纥和拔野古诸部族相继起来反抗其统治。颉利可汗和义成公主信任汉人赵德言,言听计从。赵德言恃势专权,大量变更突厥人旧有的风俗习惯,政令烦琐苛刻,臣民都不满意。颉利亲近外族人,而疏远本族人,外族人又多数贪财舞弊,反复无常,不得人心。加之连年对外用兵,干戈不息,天怒人怨,内外交困。唐朝众多官员奏请乘机出兵。李世民问萧璃和魏征:
“突厥君臣昏庸暴虐,面临危亡,若是现在出兵讨伐,我们已经跟他订立了盟约,师出无名。不出兵,又怕失去机会。如何为好?”
“依臣之见,”萧踽对答说,“不如出兵。突厥从来不守信约,穷凶极恶,他不仁,我不义,不灭夷狄,我朝休想安枕。”
“不可背信弃约。”魏征的看法相反,“突厥并未侵犯边境,何必劳民伤财,挑起事端。”
“失今不取,更待何时?”
“暂时还不到用兵的时候,目前百乱待治,百废待兴,百端待举,必须休养生息,抚民以静。”
魏征的一席话,启发了李世民的思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敌我双方的力量还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突厥还没有走到山穷水尽那一步,还得按兵不动等一等。”于是打消了兴师征服的念头。
最初,突厥国力鼎盛时期,敕勒诸部分散,有薛延陀、回纥、都播、骨利干、多滥葛、同罗、仆固、拔野古、思结、浑、斛薛、结、阿跌、契苾和白霄等十五部,都在瀚海沙漠群以北,风俗习惯大抵跟突厥相同,依附于东突厥。东突厥内政混乱,薛延陀、回纥和拔野古等先后背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