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哲学观点

(1/8)
王羲之不是一个开宗列派的哲学家,他不像郭象、葛洪有系统的哲学思想和著作,他是一位艺术家,又是一位学者,有丰富的思想,鲜明的观点,他虽没有系统的哲学著作,但他的言论、处世、爱憎等,无不遵循着一种哲学原则,体现出一种哲学思想。
 
 
一、儒道并综
  郭沫若认为"王羲之的思想是儒家与道家的混合物"①。商承祚说:"羲之的思想不仅儒、道混合,还或多或少受佛家支遁思想的影响,①支遁是'即色宗'的代表人物,羲之既然对他倾倒而与之交游,在思想感情上自有交融相通之处,因此,可以更确切他说,羲之的思想是儒、释、道三者的混合物。"②证明王羲之受佛家支遁思想影响,主要是根据下面一段文字记载:王逸少作会稽,初至,支道林在焉。孙兴公谓王曰:"支道林拨新领异,胸怀所及乃自佳,卿欲见不?"王本自有一往隽气,殊自轻之。后孙与支共载往王许,王都领域,不与交言。须臾支退。后正值王当行,车已在门,支语王曰"君未可去,贫道与君小语。"因论《庄子·逍遥游》。支作数千言,才藻新奇,花烂映发。王遂披襟解带,留连不能已。③王羲之初到会稽,对支遁这位好谈玄理的佛家学者不以为然,后来听了他《庄子·逍遥游》,被其"才藻新奇"谦恭之态所折服,所感动,此后才开始交往的。但这里并没有王羲之崇尚他的佛学的迹象,但事物是发展的,后来很可能受到支遁的思想影响,以致晚年信奉佛理。《法书要录·右军书记》收了王羲之给友人的一封信,信云:省示。知足下奉法,转到胜理,极此。此故荡涤尘垢,研遗滞虑,可谓尽矣,无以复加。漆园比之,殊诞漫如下言也。吾所奉设教意正同,但为形迹小异耳。方欲尽心此事,所以重增辞世之笃。今虽形系于俗,诚心终日,常在于此,足下试观其终。王羲之认为就教义而言,佛教与道教大同小异,但佛教说理方面胜过道教,相比之下道教的创始人、做过漆园小吏的庄周"殊诞漫如下言"了。知晓佛理之后,增强了他辞世决心。他虽然"形系于俗",但心是虔诚的,直到生命的终结。笔者认为王羲之晚年信佛是可能的,但就整体而言,他的佛教思想并非起重要作用的思想。用儒道并综来概括,比较符合实际。
  "儒玄并综"①这在魏晋时期的许多名士身上体现出来,表面上看讲究任自然,放浪形骸,是道家,而实质上往往是儒家。鲁迅说,高喊"非汤武而薄周、孔"的嵇康、阮籍等"魏晋的破坏礼教者,实在是相信礼教到顽固之① 郭沫若:《兰亭序与老庄思想》,《文物》1965 年
王羲之相关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