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文学方面的成就

(1/24)
一、《兰亭序》的文学价值
  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地位,早被人们所公认,关于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却很少有人涉及,这也许是被他书法名声掩盖的关系。
  王羲之在文学方面的成就是不应忽视的,他的文学作品大多见于书帖,但他的文学创作同书法创作不一样:"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惬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先笔前"。他没有长篇巨著,也不像某些文学家专注于某一文体的创作,刻意求索。他与陶渊明有相似之处,"陶渊明为文不多,且若未尝经意。然其文不可以学而能,非文之难,有其胸次为难也。"①那些文章好象是不经心写出来的,但这种文章不是靠死功夫就能学会的,不是文章难,而是没有那种情怀。在王羲之文学作品中,感情自然流露,题材也是根据需要信手拈来,不枝不蔓,或整或散,有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美。他的作品与东晋时代的玄风相比更显得清新自然,特别是山水抒情散文,在当时是很负盛名的。
  山水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也包括人类自己。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由于科学不发达,自然是神秘莫恻的,自然并不是审美对象,而是膜拜的对象。对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流怀有敬畏心理。恩格斯曾经说"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畜牲一样服从它的权力。"①随着时代的发展,文明程度也逐步提高,产生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诗经》中有不少对自然风景的描写,例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靠靠。"(《小雅·采蔽》)"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并不是表现其本身的美,而是为了"比"或"兴"的需要,一言以蔽之,是一种手段。
  因此,人们的注意力往往在自然物形式属性及其象征意义上,而忽视了它的自然属性。孔子曾以山、水、松、柏等比喻人的品德。他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②汉代末期,自然界的山水才开始作为审美对象。《全后汉文》卷六七荀爽《贻李膺书》:"知以直道不容于时,悦山乐水,家于阳城。"就是证明。
  魏晋时由于地主阶级的壮大,大庄园的兴起和老庄学术思想的盛行,以山水为内容题材的诗、画发展起来,我国的山水画都是以魏晋为源头的。这一时期的名人雅士们不仅游山玩水,而且吟咏山水之美。
  "(谢安)寓居会稽,与王羲之及高阳许询、桑门支遁游处。出则渔戈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无处世意。"①王献之有
王羲之相关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