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兰亭序书法赏析(「诗歌赏析」「书法」王羲之《兰亭集序》)

发布:2022-11-08 22:00:04

今天与大家分享一篇散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文末附有精心收集整理的《王羲之书法作品集》,喜欢书法的朋友可以直接下载。感谢好友旧梦大佬代为作序,春风在此谢过。
  提到《兰亭集序》,大部分人首先会想到这是“天下第一行书”,感慨于这遒媚劲健又气势飘逸的书法。除了欣赏书法之外,《兰亭集序》内容亦文采飞扬,读来感触颇深。在前几期“听见诗歌”《国风•郑风•溱洧》中,春风老哥提到过三月三日上巳节,本次文人雅集就发生在这天。观宇宙之大,感慨人生的无常,真性情的表达出了“岂不痛载”的感情,值得用心去思考。愿大家能够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季节,用身心去感受这季节与山水,放下心中的执念,豁达潇洒的去面对生活。

关于作者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说321年—379年),字逸少,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南渡后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兰亭序冯承素摹本、神龙本(兰亭八柱第三)

《唐怀仁集圣教序》墨拓(局部)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王羲之《十七帖》墨拓(局部)

王羲之《丧乱得示二谢帖》

王羲之《频有哀祸帖》、《孔侍中帖》

王羲之《姨母帖》

王羲之《平安帖》

王羲之《小楷乐毅论》(越州石氏本墨拓)

兰亭序虞世南本(兰亭八柱第一)

兰亭序褚遂良本(兰亭八柱第二)

赵孟頫《临兰亭序》

唐寅《临兰亭序卷》

王铎《临兰亭序》

朱耷《临兰亭集序》

文征明《临兰亭序卷》

董其昌《临兰亭序》

米芾《临兰亭序》

薛绍彭《临兰亭序》

俞和《临兰亭序》

林则徐《兰亭序》

刘墉节录《兰亭集序》

钱选《兰亭观鹅图》

蓝瑛《兰亭雅会图》

赵孟頫(款)《兰亭修禊图》

傅抱石《兰亭雅集图》

唐寅《兰亭雅集图》

文徵明《兰亭修禊图》

《兰亭集序》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kuài)稽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qǔ)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xīng)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注释:
  1、修禊:古人于三月三上巳日在水边熏香沐浴以祛除不祥的一种仪式
  2、夫:句首助词
  3、相与:结交
  4、悟言:面对面交谈。悟,通“晤”
  5、形骸:身体
  6、趣:通“取”
  7、修短随化:人的生命长短,由天地造化决定
  8、死生亦大矣:语见《庄子•德充符》引孔子的话
  9、契:符合、契合
  10、喻:通“愉”,愉快
  11、一死生:把生和死同等看待。一:认为……一样,同等看待
  12、彭:彭祖,传说中的长寿之人
  13、殇:夭折

译文

  永和九年,正值癸丑之年。暮春三月初,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举行修禊仪式。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长年少,济济一堂。这地方山峰高峻,树林茂盛,翠竹挺拔。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掩映环绕在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大家依次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音乐,但只是一杯酒一首诗,也足以令人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习习,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低头观察大地上众多的万物,借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可以尽情享受耳目视听的欢娱,实在是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俯仰之间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遇到可喜的事情,一时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时,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就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合,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心里也不能释然。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荒诞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是多么可悲啊。所以要一一列出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赏析

  今天分享的这篇文章,不仅在文学史上,更是在书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无论是王羲之还是《兰亭集序》,这两个名字,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作为东晋赫赫有名的世家大族,琅琊王氏在历史上出过很多彪炳史册的人物。王羲之正是其中的一位。
  王羲之,字逸少。他曾经做过江州刺史、右军将军,所以又称他为“王右军”。王羲之是东晋出色的文学家,也是著名的书法家,为人豁达随性。传闻他喜好白鹅,曾以一帖《黄庭经》跟人换了十几只白鹅回来,留下一段风雅佳话。今天分享的这篇《兰亭集序》也是他的书法代表作之一,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而这篇文章的文学内涵也同样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从标题来看,这是一篇为记录兰亭集会所作的散文。东晋崇尚玄学和清谈,世家子弟常常会举行雅集,挥麈论道,多是围绕道家玄学、人世宇宙等话题。这次集会,就在会稽山阴县的兰亭。
  全文将记事、写景、议论、抒情结合在一起。从记事、写景入手,后半段进入议论、抒情。作者先如实交代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参与的人物和周围的环境。
  永和九年是公元353年,永和是东晋穆帝的年号。春暖花开,正适合踏青雅集。古人在农历三月上巳日那一天在水边熏香沐浴,称作修禊,是一种用来祈福和祛除不祥的仪式。这次兰亭集会,也是为了举行修禊仪式。从“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这一句就能看出,这次集会参与的人,大多是当时有名的贤者和文人。会稽山阴县,在今天的浙江绍兴。在王羲之笔下,兰亭周围的景色可以用清丽脱俗来概括。当然,这一段的景物描写也相当经典:“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寥寥几笔,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山水田园风光。
  流觞曲水,是古人的一种风雅爱好。人们坐在曲水旁,让酒杯随水漂流,漂到谁的面前,谁就取杯而饮,饮酒时也会吟诗一首,以此助兴。兰亭集会那天,阳光晴朗,惠风和畅,正是在这样悠然自得的心境下,王羲之望着眼前山水,心中有了对生命和人世的感悟。于是文章由写景开始转入议论抒情。
  听过《古诗十九首》的朋友一定还记得古诗十九首中的情感,多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悲观与无奈。因为作品里的人生感悟,和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很大关系。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古诗十九首成诗于东汉末年,战乱频繁。而在东汉之后,尽管经历了三国纷争,司马氏一统天下,建立晋朝,但只经过短短一百多年的平稳时期,又因为八王之乱、永嘉之乱,紧接着五胡乱华,而仓皇东渡。最后在长江以南建立了一个并不稳固的东晋政权,和北方胡人划江而治。
  王羲之虽然是世家子弟,衣食无忧,不用像穷苦百姓一样食不果腹、朝不保夕。但在整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人命如蝼蚁,富贵荣华仿佛过眼云烟,很容易产生虚妄和悲观的情绪。《兰亭集序》正是王羲之对待生命易逝的感慨,但和一味颓丧不同的是,作者在坦诚面对人世悲苦时,表现出了一种“于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的豁达胸怀。已经超越了自《古诗十九首》以来,汉魏文人单纯哀叹人生短暂的陈旧套路。
  文章对时光永恒和人生流逝的议论,颇有哲理。即使是在一千多年后读起来,仍然让我们感同身受。“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这种论述的语气,在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里也有相似的表述:“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而杜牧在他的《阿房宫赋》里同样使用了类似论调:“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些论述都是超越了自身所处的时代,将一时一刻一人的短暂生命,放置在滚滚洪荒的时空中看待。在这样的对比下,的确会感知个体的生命是多么的微不足道,但同样也会产生豁达而无所依凭的真正自由。
  庄子在《逍遥游》中说,真正的逍遥无碍,就是物我两忘,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王羲之所处的东晋时代,崇尚的也是老庄道家思想,他的《兰亭集序》虽然没有达到庄子的哲学高度,但一千多年前就能以这种观念看待人生,已经足够令我们这些后人钦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