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屠杀功臣始末

(1/22)
(一)
洪武三年,徐达大败明王朝最后一个劲敌扩廓帖木儿,元顺帝也病死于蒙古草原,明朝天下大定,朱元璋长长出了口气。这一年十一月,他在奉天殿举行盛大仪式,大封开国功臣。一口气封了六公、二十八侯。
六公全是淮西人:韩国公李善长(他虽然原籍歙县,但后来徙居滁阳,在渡江前已经投奔朱元璋,所以也被视为淮西老臣),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常遇春之子),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
二十八名侯爵也基本都是淮西人,且以凤阳人为多。十二岁以前,朱元璋家在凤阳县广德乡东湖里,后来搬到太平乡孤庄村。中国地图上根本找不到的这两个小小乡里,后来成了著名的“将军乡”,共出了十二名侯爵:中山侯汤和、巩昌侯郭兴、武定侯郭英和永平侯谢成,都是广德乡东湖里人,是朱元璋的同村“发小儿”;延安侯唐胜宗是广德乡毛城村人,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同乡”;吉安侯陆仲亨是太平乡义城村人;江夏侯周德兴、燕山侯孙兴祖、临江侯陈德都是太平乡孟家庄人;济宁侯顾时是太平乡涂山村人;凤翔侯张龙和航海侯张赫是太平乡焦山村人。
中国东部这块最贫瘠的土地,一时之间却成了功臣名将的富产区。朱元璋乡土情结十分浓重,只要一听到凤阳话,他就觉得异常亲切;只要听说这人是淮西的,他就平添一层信任;只要是乡里乡亲,但凡有点能力的,他都会不吝提拔。在漫长的战斗生涯中,他和这些老乡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开国之后,朱元璋与徐达等人说话,还常称之为兄。《明史·徐达传》载:朱元璋与徐达“宴见欢饮,有布衣兄弟称,而达愈恭慎。帝尝从容言:‘徐兄功大,未有宁居,可赐以旧邸。’旧邸者,太祖为吴王时所居也”。可以说,朱元璋的封爵体系,基本上是为他的老乡们设置的。这是他们这么多年来为他出生入死,提头血战而应得的报偿。
除了名爵之外,朱元璋更报以实打实的财富。大封功臣的典礼上,朱元璋公布了公侯们的俸禄数:韩国公李善长食禄四千石,魏国公徐达五千石,郑国公常茂以下俱三千石,中山侯汤和以下皆一千五百石。除了俸禄,还有赐田。洪武三年十二月,“赐魏国公徐达以下勋臣田有差”。传统时代,土地才是铁打的财富,原来这些田无一亩的贫农们现在都成了帝国内的头等大地主。
淮西话本来很难听(胡适认为江北话是中国最难听的方言,见《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开国之后却成了大明王朝的正式官方语言。淮西菜本来缺油少味没人稀罕,上不得台盘,如今却成了南京城内最高雅的口味。凤阳人喜欢背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