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5)
     1963年9月,聂荣臻元帅下令让邓稼先领导的九院理论部中研制原子弹的全班人马,转去承担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理论设计任务。因此,我国第一颗氢弹的代号就叫639。1965年又从原子能所调进了于敏等一批科研骨干力量 
到九院理论部来工作。 
     原子弹是靠原子核一连串的裂变,由此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叫做核裂变。氢弹是把两个原子核聚合成一个原子核,在聚合的同时放出巨大的能量,叫做核聚变。氢原于核只有一个质子,带正电;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带负电。  氘是氢的同位素,不同点是其原子核内有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因此比氢重两倍。氚也是氢的同位素,原子核里有一个质子和两个中子,因此比氢重三倍。氘和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产生核聚变,形成另一元素氦,同时放出一个中子和放出巨大能量来。这个一定的条件就是原子弹,在原子弹爆炸的一瞬间产生的高温,足以达到产生核聚变的条件。点燃氢弹要用原子弹,就好比点燃香烟要用火柴一样,这就是为什么必需先造出原子弹来才可能有氢弹的原因。 
     1964年5月和1965年1月,毛泽东主席在谈到核武器发展的问题时,明确指出: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 
     邓稼先领导理论部的科学家们又是夜以继日地工作着,摸索氢弹理论设计方案。他们想出来各种点子、奇招和办法,就好比是在茫茫黑夜的大海中捞几根绣花针。然后再从中选择和归纳,由邓稼先主持下决心拿出几个初步 
方案来。于是他便分兵几路,分头上计算机去实际运算研制氢弹的可能途径。其中有一路由理论部副主任于敏率领,在 1965年9月去上海,利用那里的高性能计算机进行计算和探索。在于敏的指导下,几个青年科技学者终于见到了一束智慧之光,指点着可能通向研制氢弹的捷径。于敏马上通知了正在青海全面掌握各路进程的邓稼先。邓稼先立即带了一帮人飞往上海。一到上海, 他就和于敏带着助手们在计算所开始了紧张的连轴转的工作,甚至有时是通宵不眠。邓稼先组织大家分摊难点寻找解决问题的入口处,终于形成了一个有充分论证根据的方案。后来,外国人称之为研制氢弹的邓-于理论方案诞生了。 
     邓稼先和于敏把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