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幸中的大幸
(1/5) 公元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这里土地肥沃,盛产蚕丝。华罗庚的父亲华老祥,在城里清河桥边开了一间名叫“乾生泰”的小杂货铺,每年逢春蚕结茧之际,代人收购蚕丝,平时卖些棉花、针头线脑、香烟火柴之类的东西,收入微薄。华老祥40岁才抱上儿子,自然视如珍宝,于是按照当时的习俗,将儿子轻轻放进箩筐,然后在上面又扣了个箩筐道:进箩筐避邪,同庚百岁,就叫罗庚吧!”华罗庚由此得名。 华罗庚小的时候活泼、顽皮,父亲的杂货店成了他嬉戏的场所,他很喜欢店里的那排柜台,常常围着柜台跳上跳下,他还特别喜欢看戏,唱戏的在空场上搭个台子,看戏的不用花钱,华罗庚从人群中挤到台前,从开锣看到深夜散场,童年的华罗庚对一切都充满好奇。金坛县城的东门外有一座名叫青龙山的庙,每年春天赶庙会时,“菩萨”便骑着高头大马从青龙山进城,华罗庚10岁那年,“菩萨”又来了,所到之处,百姓无不下跪磕头,求药问卜,祈求“菩萨”保佑平安。挤在人群中的华罗庚看到这种情景,心中产生怀疑:“菩萨”真是神通广大吗?那个骑在马上受人膜拜的“菩萨”是人还是神呢?为了把这个问题弄个水落石出,华罗庚跟着“菩萨”走了七八里路,直到那位“菩萨”走到城外庙中脱掉服装,露出人形,才心满意足地返回家中。家里的父母正为迟迟不见华罗庚的踪影而着急,而他回家后却对妈妈说: “妈,你往后不要给‘菩萨’磕头了,‘菩萨’是骗人的!”他刚说完,父亲立即训斥道:“小孩子家懂什么!” 华罗庚到了入学年龄,便随姐姐莲青一同到金坛县城小南门外的仁劬(qú)小学读书,因为贪玩,功课常常考得不好,加之他常爱思考些“怪”问题,有人便给他起了个外号“罗呆子”。不久,他小学毕业,父母望子成龙,将他送进刚刚成立的金坛县立初级中学读书,这一年,他12岁。 进入中学后,华罗庚因为顽皮,字写得不好,时常受到语文教师的训斥,但是他的数学教师王维克却对他另眼相看。一次,金坛中学的几位教师在一起品评学生,一位语文教师带着轻蔑的语调说:“成绩好的学生都到省城里念书去了,剩下来的都是些蠢蛋!”王维克听后立即反驳道:“不见得吧,依我看,华罗庚同学就很不错!”“哼,华罗庚!就凭他写的那像蟹爬一样的字,也谈得上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