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烽火年代

(1/3)
1938年,华罗庚被西南联合大学聘请为教授,一家人在昆明重新团聚。战时的昆明,物价飞涨,货物奇缺。华罗庚一家人的生活十分艰难。为了养家,华罗庚这个大学教授被迫改名换姓,偷偷到中学去兼课。为了躲避敌机的轰炸,华罗庚一家挤在昆明郊外名叫黄土坡的小村子里。由于无钱把妻子送进医院,华罗庚的第三个孩子就降生在破旧的茅屋里。“就叫华光吧!我们家的钱又花光了!”华罗庚半是辛酸半是幽默地给儿子取了名字。 
     为了使华罗庚专心致力于教学研究,妻子吴筱元担负起全部的家务。她精打细算安排全家的衣食起居,为了省钱,她宁愿自己跑很远的路去挑水,并且亲自做全家人穿的鞋子她还抽空为商店绣些小手巾,挣点零钱贴补家用。有时,夜深人静,当她忙完家务后,还主动帮丈夫抄稿子。正是有了这位贤内助的全力支持,华罗庚才能取得卓越的成就。对于妻子的功劳,华罗庚总是念念不忘的。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华罗庚不仅忍受经济上的困难,而且生命安全没有保障,几乎每天都有日寇轰炸的空袭警报,即使躲进防空洞,华罗庚依旧钻研数学。有一次,敌机将防空洞震塌,华罗庚被埋在土里,幸亏脸露在外边,在别人的帮助下,费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他从土堆里拉出来。 
     艰难动荡的生活,迫使一些教授自谋生路,有的改行经商,有的跑到国外,而华罗庚却没有向生活屈服,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他竟先后写出 20多篇论文,并于1941年完成第一部数学专著《堆垒素数论》。可他没有料到,这部凝结着他数年心血的重要著作,送给中央研究院之后,没有出版竟然丢失。随着第四个孩子的出世华罗庚家中的生活更为艰难,长女华顺虽然只有十几岁,但挑水、磨面样样都干。有一天,她不小心将近视眼镜摔碎了,父母竟无钱再给她买一副新眼镜。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华罗庚高兴得又抽起了香烟。然而,当人民还没从战争的创伤中康复的时候,腐败的国民党又挑起了内战。进步的知识分子奋起反抗,反饥饿、反内战,要民主、要自由的浪潮风起云涌,冲击着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不少大学教授也走出书斋,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民主运动中去,华罗庚的好友闻一多就是其中的一个。 
     1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