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后来怎样了(为自保,张良曾3年不食五谷,5年足不出户,换来了子孙2000年平安)

发布:2023-01-12 08:00:47

张良是刘邦的开国功臣,年轻的时候受下邳神人黄石公三次试探后,认为他孺子可教,送他《太公兵法》,张良学精后,多次给刘邦提建议,刘邦觉得张良确实是个人才,对他非常看重。

士为知己者死,张良也感受到刘邦的诚意,便果断地跟随刘邦,为他打天下。

不过大业一成,主上与臣下之间就没有了绝对的信任。彼时为了躲避“杀人之祸”,张良“急流勇退”,在刘邦病死前,3年不食五谷,5年足不出户,换来了子孙2000年平安。

张良后来怎样了(为自保,张良曾3年不食五谷,5年足不出户,换来了子孙2000年平安) 只想灭秦复仇

刘邦是农民出生,没啥才能,空有一腔热血和侠义之心,他知道自己得多结交些有才能的谋士,文武相结合才能取得了天下。

刘邦一开始是被项羽压了一头的,多亏了张良的从旁提醒,否则刘邦可能早就栽在项羽手里了。

随着地位越来越高,越接近王的位置,人的心态变化越大,曾经再要好的知己,都会心生嫉妒与忌惮,一将功成万骨枯就是这个道理。韩信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韩信从来没想过反刘邦,即使在项羽派人来离间时,韩信也坚定地表示永不叛汉。后来刘邦与他离心,韩信心灰意冷之时,偶尔思考过要不要反,但他始终没有付诸实践,而是死在了吕后手里。

刘邦能杀韩信,自然对张良也动过杀心。

虽然项羽想杀刘邦时,项伯为报恩,专程跑来给张良通风报信,劝他保住自己,不要逞能,但张良没有畏惧项羽,而是再次献计帮刘邦摆脱了杀身之祸。他也跟韩信一样,只想对刘邦尽忠。

不过张良跟韩信不同,韩信是想一展自己的抱负,爬上高位,受到刘邦怀疑才会感到失望。张良没有求富贵的心,他本来出身就好,从小家境优渥,是战国末年韩国丞相的儿子,因为被秦始皇灭国,才想灭秦雪耻。秦朝覆灭,张良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不贪图荣华富贵,却也因为才华过人难逃刘邦的疑心。刘邦为什么要疑心手下功高盖主,还不是因为自己文韬武略都不如他人,只能靠狠心来稳住自己的位置。

还好张良手中没有兵权,于是得以被稍微放松警惕。不过刘邦的暂时放过只是因为他有更重要的人要对付。

看着韩信等一众功臣接连因刘邦的猜忌而死,张良终于开启了明哲保身模式,他明白那一天也早晚会降临到他的身上。

在刘邦死之前,张良感觉到了危险,于是把自己隐藏起来,三年不食五谷,五年不出门。他知道但凡有一点“动静”都有可能成为刘邦除掉自己的借口。

破例献计

直到因太子之争,吕后找到张良,他才重回朝堂为吕后献了一计。当时戚夫人斗胆与吕后叫嚣,仗着刘邦的宠爱,天天给刘邦吹风让他封自己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

吕后早就在刘邦心里失了宠,她也心如止水不想跟其他女人争刘邦的心,她明白有皇帝的爱没什么用,最重要的是手中要掌握大权。

戚夫人争宠她可以忍,但是要抢她儿子刘盈的太子之位绝对不可以。

如果皇帝没问到自己意见,主动偏帮任何一方势力,陷入储君之争危险是很大的。不管斗赢了还是输了,都有极大的可能被皇帝恼。

但是长幼尊卑有序,且吕后是刘邦的正室夫人,为刘邦付出了一生,太子之位必须是刘盈的。

于是张良建议让吕后请来商山四皓保住了刘盈的地位。吕后为此满怀感激,为了刘盈的江山,她想重用张良。

张良虽然尊重吕后,但更了解她的真实性子,知道再次出山等于再陷自己于危险的境地,便拒绝了吕后的好意,以要潜心修道的借口离开,归隐。

离去修道

重赏不要,急流勇退,刘邦终于对张良放下戒心,相信他以后也不会对自己的江山造成威胁。

张良请辞时告诉刘邦,他大仇得报,夙愿已了,刘邦还给他封了侯,让他全家衣食无忧,他别无所求。刘邦对张良的“知足”表示满意,准他离去清修。

这便是张良的大智慧,宠辱不惊,知道乱世该如何自处才能保全整个家族。张良修道之后,成果不错,且他的家族在此后的2000年,都因为他在修道上的影响得到庇佑,一直平平安安。

被称为张天师的“正一”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就是张良的后人。

不恋权势,不多问政事,不亲近其他朝臣,使张良得到了善终。建功立业是大丈夫的抱负,但不是必须。建功立业的路上,多少人死在了半途,与他们对名誉的角逐是脱不了干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