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盈为何英年早逝的原因(武则天迁都洛阳的真实原因何在?刘盈当皇帝后为何英年早逝?)

发布:2023-02-27 22:02:49
梁冠华主演的《神探狄仁杰》中《蛇灵》一段,其中关于“河神献碑”一事,确实是神来之笔。剧中袁天罡利用日全食洛河水涨潮之机,想谋杀掉武则天和满朝文武大臣,以达到夺取天下的目的。为此袁天罡利用“河神献碑”“天降祥瑞”来劝诱武则天迁都洛阳,观此剧的观众,大都相信这一说法。 刘盈为何英年早逝的原因(武则天迁都洛阳的真实原因何在?刘盈当皇帝后为何英年早逝?)

武则天为定都洛阳进行了一系列的精心准备。光宅元年(684年)九月,提高洛阳的地位,改东都为神都。批准武承嗣的请求,追封武氏祖先为王。垂拱四年(688年)二月,武则天以僧怀义为使,毁乾元殿作明堂。武则天还为定都洛阳大造舆论。四月,武承嗣命令同泰将伪造的刻有“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字样的白石进献武则天。五月,武氏受“宝图”,事南郊,告谢昊天,御明堂,命诸州都督、刺史及宗室、外戚于拜洛前十日云集神都。七月,更命“宝图”为“天授神图”,封洛水为显圣,加特进,并立庙。永昌元年(689年)正月,武则天亲享明堂,大赦天下。次年正月,又享明堂,并依周制建子月为正月,以“”字为名。七月,颁《大云经》于天下。九月,革唐命,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在洛阳立武氏七庙。天授二年(691年)七月,“徙关内雍、同等九州户数十万以实洛阳”。众所周知,建立七庙是古代天子的特权;明堂是古代帝王举行祭祀、朝会、庆典、赏赐等各种大型活动的场所;徙民实都也是古代帝王的一贯做法。这一切都表明武则天欲定都洛阳。

洛阳在政治上对武则天的重要性,还可以从徐敬业起兵时魏思温的言论中窥见一斑。光宅元年(684年)九月,徐敬业等以匡复庐陵王为借口,起兵反对武则天。当时,魏思温建议徐敬业:“明公以匡复为辞,宜率大众鼓行而进,直指洛阳,则天下知公志在勤王,四面响应矣。”[1]遗憾的是,徐敬业没有采纳魏氏的建议,结果兵败身死。陈岳论及此事,叹息道:“敬业苟能用魏思温之策,直指河、洛,专以匡复为事,纵军败身戮,亦忠义在焉。而妄希金陵王气,是真为叛逆,不败何待!”[1]由此可见,洛阳对于武则天之重要,它实际上是武则天的政治大本营。

另一方面,洛阳的地理形势也适宜作国都。洛阳北枕黄河,隔河遥峙太行、王屋等山,又有北面的邙山作天然屏障;南有险峻的伊阙,再南遥峙熊耳、少室诸山;西控崤、函之险;东扼虎牢、黑石等关;中有土壤肥沃的伊、洛平原,粮食足以自给。故洛阳是一个“控以三河,固以四塞”的形势要地。这种险要的地理位置使洛阳具有制内御外的优越军事条件,也成为洛阳适宜作首都的主要原因。

再次,就经济原因而言,洛阳所在的关东地区的经济条件要优于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关东地区的主体部分是黄河下游的华北平原,其西端的三河(河南、河内、河东)地区为伊、洛、河、济四水交汇处,自古以来农业就很发达。安史之乱以前,这里已经成为全国最发达的农业地区。关东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间接加强了洛阳地位的重要性。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就体现了洛阳地位的重要和经济的繁荣。孝明帝时期(516—528年)洛阳已经成为整个北部中国的心脏。隋炀帝时期长安只存京师之名,洛阳已成为实际上的都城。

振兴关中地区的生产面临着不少问题:一是唐朝时期关中的自然条件已非秦汉时期可比。关中在遭受几次惨重破坏,特别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和隋末战乱的破坏以后,水土严重流失,黄土沙化,泾、渭、北洛等河流的含沙量大大增加,灌溉作用日益降低。如唐前期郑国渠的灌溉量尚不及秦汉时代的1/4(P.178)。二是不断增长的人口使有限的可耕地失去负荷的能力,即所谓“地狭人稠,耕植不博”。高宗武则天时期正处于唐朝人口剧增的时期。据统计,唐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年)户数约304万,口数1235万左右;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户数约615万,口数约3714万。66年间,唐朝户、口数分别超过贞观时期的一倍和三倍。关中又是人口最集中的北方腹地,虽然当时关中地区号称沃野,但“所出不足以给京师”。三是关中地区多王侯权贵,他们在灌溉渠道旁竞造碾石岂,耗费水量,影响了水利灌溉的效能。如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因富商大贾竞造碾石岂,郑白渠的灌溉面积已经从四万余顷下降到一万余顷。高宗后期就常带领百官趋食洛阳。更狼狈的是,永淳元年(682年)四月,因仓猝出幸洛阳,扈从之士有饿死于道中者。

为了尽可能地克服三门天险,隋唐政府都曾进行过改进计划,但效果并不理想。天皇四年(584年)隋文帝采取“自小平(今河南孟津县西北)陆运至陕”,然后“还从河水,入于渭川”,再达于京师的办法漕运粮食。这样虽然绕过了三门天险,但陆运花费很大,而且小平至陕州的陆路必需经过险峻的崤、函山谷,风险也很大。开皇十五年(595年)六月,文帝被迫恢复水运,“诏凿底柱”,但仍未能增加漕运量。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褚朗凿三门峡为梁,其后杨务廉又凿三门峡为栈道,结果都是徒劳无功。

另外,唐高宗死后各地的情况更突出了洛阳的优势。当时,“燕、代迫匈奴之侵,巴、陇婴吐蕃之患,西蜀疲老,千里赢粮,北国丁男,十五乘塞,岁月奔命,其弊不堪”。仅剩关中之地,也“顷遭荒馑,人被荐饥”。惟有洛阳,“鏶、涧之中,天地交会,北有太行之险,南有宛、叶之饶,东压江、淮,食湖海之利,西驰崤、渑,据关河之宝”,同时,“太原蓄巨万之仓,洛口积天下之粟”。因此,在当时的情况下,定都洛阳,既不存在粮食供应困难,又能节省漕运所需的财政开支,不可不谓明智之举。

不可否认吕后是一个颇有能力的人,类似于武则天的女性,在刘邦争夺天下霸权之时,为刘邦出策出力,给予了刘邦极大的帮助。但是当汉朝建立,吕后统领汉朝皇室后宫的时候,她为了独得刘邦的宠幸,保证自己在后宫之中至高无上的权势和地位,却将这种能力却错误的运用到了争权夺利阴谋百出的后宫争斗之上。

虽然说最后依然是吕后的儿子刘盈登上皇位,获得成功,但是在吕后心里,戚夫人母子却成了扎在吕后的心中一根不得不拔掉的钢刺。

在刘邦驾崩之后,吕后再无人可以辖制,其本身专制强势的个性和儿子刘盈登基皇位的局面使得吕后的行事无所忌惮。于是吕后便将目光转向了昔日的仇人戚夫人母子身上,她先是直接派人将戚夫人给囚禁在一间破烂昏暗的小屋子中,将戚夫人剃光头发,强迫戚夫人穿上破烂肮脏的衣服,并且用各种借口刁难折磨戚夫人不给她饭吃,并且强迫戚夫人,让戚夫人一天到晚舂米。在短暂的解决了戚夫人的问题之后,吕后发现这种折磨并不能使她心安,她又想到了戚夫人的儿子,那个在争夺皇权归属问题上的失败者,赵王赵如意。

吕后对于戚夫人刻骨铭心的嫉妒和憎恨,使得吕后并不满足于干干脆脆的杀了戚夫人而了事,而是通过把戚夫人变成猪,变成一个不人不鬼的东西,从精神和肉体上一起折磨戚夫人,她是要让戚夫人在这种惨无人道的痛苦和侮辱之中慢慢死去,以此来满足自身那种大仇得报的病态快感。

吕后的心肠之恶毒,不仅对身为仇敌的戚夫人狠,就连自己年幼的儿子也没有放过。更为过分的是,在把戚夫人变成“人彘”之后,她还丧心病狂的让自己的儿子刘盈前来观看,可怜十七八岁的小皇帝被眼前的一幕吓的亡魂直冒,从此在刘盈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阴影,自此以后,年幼的刘盈每当回想起戚夫人的惨状时,都会为自己母后的狠毒而瑟瑟发抖,皇宫不比寻常人家,亲情在权力的面前根本就不值一提,为了不让自己也沦为同戚夫人一样的下场,弱懦的刘盈再也无心朝政,整日放纵淫乐,将整个皇朝大权拱手送给了吕后。

没有了下一篇

如意娘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相思过度,以致魂不守舍,恍惚迷离中竟将红色看成绿色。

思念后果,身体憔悴,精神恍惚。

如果你不相信我近来因思念你而流泪。

那就开箱看看我石榴裙上的斑斑泪痕吧。

注释

⑴看朱成碧:朱,红色;碧,青绿色。看朱成碧,把红色看成绿色。

⑵思纷纷:思绪纷乱。

⑶憔悴:瘦弱,面色不好看。

⑷比来:近来

⑸石榴裙:典故出自梁元帝《乌栖曲》。“芙蓉为带石榴裙”。本意是指红色裙子,转意指女性美妙的风情,因此才有了“拜倒在石榴裙下”一说。

【作品鉴赏】

《如意娘》“朱”“碧”两种反差极大的颜色,构成了强烈的感情的冷暖对照

《如意娘》一诗极写相思愁苦之感,短短四句,传达出多层次多方位的复杂情绪。

首句“看朱成碧思纷纷”赋比兴兼具,有多重含意。一来明写抒情主人公相思过度,以致魂不守舍,恍惚迷离中竟将红色看成绿色。梁王僧孺诗“谁知心眼乱,看朱忽成碧”为此句所本。正是心乱眼花使这位痴情女子五色不辨。二来暗指美好春光的流逝,眼见花红褪尽,枝头只剩下绿叶。三来借喻自己只身独处,花红叶绿不能相扶;又喻自己红颜薄命,由昔日欢聚的幸福坠入今日冰冷的相思之苦。“朱”、“碧”两种反差极大的颜色,构成了强烈的感情的冷暖对照。眼前和一片寒冷碧绿触目伤怀,引起思虑万千。

《如意娘》写得曲折有致,较好地融合南北朝乐府风格于一体

“憔悴支离为忆君”一句直抒胸臆。从外表写入内心,尽言思妇的瘦弱不支和心力交瘁。至此,这两行诗辗转写的是凄切,是寂寞,是深深地哀怨。情绪的流向较为单一。

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打破一二句的和弦,以全新的节奏和韵律再现诗的主题:“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执著、决然、不掩饰、不造作的独特形象跃然纸上。这两句是全诗的高潮,它丰富了诗歌的情绪构成。“不信”句诉说着“断肠”的相思,也隐含着相思的无可奈何,相思的难以喻说。《如意娘》写得曲折有致,较好地融合南北朝乐府风格于一体。

【名家点评】

钟惺《名媛诗归》卷九评曰:“看朱成碧”四字本奇, 然尤觉患。 “思纷纷”三字,愦乱颠倒得无可奈何。”“老狐媚甚,不媚不恶。”

谢棒 《四溟诗话》说:“ 凡起句当如曝竹, 骤响易彻” ,“ 结句当如撞钟, 清音有余”。

作者介绍

武则天

武则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名武曌,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东)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为唐朝功臣武士彟次女,母亲杨氏。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武媚” ,唐高宗时初为昭仪,后为皇后,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期间,改名为“曌”。 武则天认为自己好像日、月一样崇高,凌挂于天空之上。

后自立为皇帝,定洛阳为都,改称神都,建立武周王朝,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迫使武氏退位,史称神龙革命。唐中宗复辟,恢复唐朝,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后遵武氏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 唐玄宗开元四年(公元716年),改谥号为则天皇后,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加谥则天顺圣皇后。

  • 中文名
  • 武曌
  • 别 名
  • 武则天、武媚
  • 国 籍
  • 中国
  • 民 族
  • 汉族
  • 出生日期
  • 公元624年2月17日
  • 逝世日期
  • 公元705年12月16日
  • 职 业
  • 皇帝、政治家、诗人
  • 信 仰
  • 佛教
  • 主要成就
  • 废唐,改国号为周
  • 主要成就
  •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
  •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 代表作品
  • 《臣轨》《如意娘》
  • 籍 贯
  • 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县东)
  • 谥 号
  • 则天大圣皇帝、则天大圣皇后
  • 年 号
  • 证圣 圣历 神功 久视 神功 神龙
  • 在位时间
  • 690年―705年
  • 享 年
  • 82岁
  • 陵 寝
  • 乾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