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国大游历
(1/11) 二十岁,正是一个青年将次到达成熟的阶段,司马迁离开故乡,开始了在他的生命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第一次的全国大游历。据较早的记载,说他的父亲司马谈还在司马迁十三岁的时候,就命他乘着驿车,周游天下,寻求古代各国散佚的史料。但这传说是不可靠的。一个十三岁的儿童,怎能做如此大规模的游历?可是,司马迁二十岁的这一次游历,可以相信,的确是出于父亲的决定和指示,这是没有问题的。如果没有父亲在精神上及物质上的支持,司马迁不可能进行这次全国大游历。那时司马谈正做太史令,勤勉地收集着历史资料,准备写作一部据他自己说来是记载“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的历史。他对儿子的期望非常殷切,希望他能继承父祖们的光荣事业,成为一个杰出的历史家。所以他鼓励儿子去做一次全国性的大游历:让他的儿子能够实地观察那些曾经发生过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的地点,熟悉那些历史事件的地理背景和当地的社会环境;藉漫游的机会去访查官方簿书中所不敢记载,但却更近于真实的民间对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论及传说。司马谈鼓励儿子游历的用意就在这里。一个古代的历史家能够注意到生活体验对于历史写作的重要性,这不能不说是非常卓越的见识。司马迁在父亲的鼓励和支持下出发了。他的游踪,先到长江、淮河流域。渡过淮河、泗水,他到淮阴访问了韩信早年的遗事和遗迹。淮阴人告诉他,韩信贫贱时虽很穷困,但志气却已与众不同。他的母亲死了,无法安葬,而他还是寻找高敞的地点,埋葬母亲,要使坟旁可以安置万家。司马迁去看了韩母的坟墓,他想:“韩信早年的志气的确是大呵!”他又想:“如果韩信后来能够学到谦让的道德,不骄傲,不自以为了不起,那么他对汉朝的勋劳真是万世不灭的了。”他在《史记》中所描写的有关韩信早年的故事,是这次访问的收获。韩信早年的故事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立刻吃掉)。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漂洗絮绵)。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创,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长久)视之,俛(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