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海邦形势略能言"

(1/2)
道光二十年(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时左宗棠方在陶家教书,战争的炮火牵动着他的心。
  还在道光十九年,左宗棠已开始留意唐、宋以来的史传、别录、说部以及官私各书对"海国故事"的记载。因此,当英国挑起战争,英军犯浙江、陷定海、进逼天津海口等消息传到湖南后,左宗棠以朴素的爱国热忱,对战况表示出关注之情,数次贻书贺熙龄讨论战守机宜。他指出:"洋事于屡次挫衄之余,忽又失利,愁愤何可言?"认为"军兴以来,大小十数战,彼族尚知出奇制胜,多方误我,而我师不能致寇,每为寇所致",实在令人痛心。于是,他提出的固守持久之谋为:"练渔屯、设碉堡、简水卒、练亲兵、设水寨、省调发,编泊埠之船,讥造船之厂,讲求大筏、软帐之利,更造炮船、火船之式,火药归营,修合兵勇",数者实力行之,"以之制敌,即以之防奸;以之固守,即以之为战"。①
  左宗棠的这些主张恰与林则徐在广东的备战御敌之举颇有相似之处。林则徐注重加强广东海口的防御,添建炮台,购买和仿制外国船炮,对广东水陆各军进行整顿与充实,招募渔民疍户编练成水勇,并组织人力翻译外国书报以了解敌情。因而取得了九龙之战、穿鼻洋之战、官涌之战、长沙湾之战、磨刀洋之战、关闸之战和矾石洋之战的胜利。
  然而,由于清王朝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清朝统治集团中的绝大多数昧于世界大势,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心态导发出昏愦的举动。当英军在广东受挫而掉转船头北上逼至大沽口时,昏庸的道光皇帝把英军来犯的原因归咎于林则徐"措置失当"和"办理不善",决定以罢免林则徐而派琦善赴广东同英军议和来换取英国退兵。身为乡曲布衣的左宗棠闻知后深有感触,他致函贺熙龄说:"洋事卒支离至此,令人愤懑。……彼族轻我甚矣,率数十艇之众越重洋九万里而来,屡战而屡利,我屡却而屡受其侮。……不识谋国者复将何以待之?此草莽之臣所为日夕皇皇而不能自释者也。"②
  左宗棠对琦善在广东的所作所为表示出愤慨之情。他指出:"洋事为琦善所误",实为"奸谋误国,贻祸边疆",其结果是"遂使西人俱有轻中国之心,将士无自固之志,东南海隅恐不能数十年无烽火之警",琦善"其罪不可仅与一时失律者比"。他主张:"皇上欲伸天讨,似宜驰使封剑",将琦善"斩首军前,数其输国之罪,布告中外,庶有以壮三军之气而寒彼族之胆,庙堂战胜之策,无逾此者"。同时,左宗棠对林则徐"恐未必即能复任"又表示叹息,认为"目前人望无如此公",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