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出山入幕

(1/6)
咸丰二年(1852年),左宗棠在四十岁时进入湖南巡抚幕府,是为他正式跻身于政治舞台的开始。
  左宗棠考取了举人,算得上是"正途"士子,但他却因未能取得"甲科出身"的进士功名而不能沿循着"学而优则仕"的晋官之路顺利地走上仕途。同时,生长于"寒素"之家的左宗棠,既无钱而且更无意像当时社会上流行的通过捐纳方式捐得官职。尽管左宗棠以"淡泊明志",不是如同俗士那样热衷于入仕做官,但为了实现其以"儒术策治安"和"心忧天下"的抱负,又非进入仕途不可。这样,摆在左宗棠面前的唯一途径便是靠自己的"孝廉方正"被举荐,因为举人的身份给予他被举荐成功的更大可能性,加上他不凡的才华,也为他日后步入上层统治集团提供了条件。
  左宗棠正是走了由人幕进而跃登官位的仕进之路。左宗棠在人湘幕之前,多次放弃了被清朝大员起用做幕宾的机会。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他因在湖南安化教陶桄读书,而未能入云贵总督林则徐之幕府。咸丰元年(1851年),清政府为镇压广西天地会起义任命在籍的前两江总督李星沅(字子湘,号石梧,湖南湘阴人)为钦差大臣,李星沅曾邀左宗棠"参戎机"①,但李至广西不久便病死,左也满足于"湘上农人"的生活,他的"出山之想,又因此抛却矣"。②这年年底,胡林翼又把他视为"楚材第一"的左宗棠推荐给湖广总督程矞采(字晴峰,江西新建人),由于"程请不坚,左亦漠然不愿",遂作罢论。尽管此时左宗棠还没有出山入幕,但他的出众才华已为政坛要员所赏识。导致他最终跻身湘幕的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太平天国起义军进兵湖南。在异常激烈的地主阶级同农民阶级的殊死搏斗中,左宗棠从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出发,站到了与农民起义为敌的一面。
  自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十日(1851年1月11日)太平军于广西桂平县金田村正式起义后,至咸丰二年五月(1852年6月)的近一年半时间内,他们在广西境内同清军对战。此后,太平军在洪秀全的带领下,经蓑衣渡之战,冲出广西,进入湖南。在湘南,太平军连克道州、郴州等重镇,清廷为之震惊。太平军突入湖南,使湖广总督程裔采极为恐惧,他"自衡州疾还长沙",①想躲到省城避祸,并函请尚在广西的钦差大臣赛尚阿督师湖南。赛尚阿却把湖南军务推卸给程矞采。鉴于这种状况,咸丰皇帝一面严旨赛尚阿、程矞采同办湖南军务,一面改任广西、湖南、湖北三省巡抚,想以此来加强内线的防御。这样,担任云南巡抚的张亮基于咸丰二年五月被清廷任命为湖南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