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再入湘幕

(1/7)
左宗棠自咸丰四年三月初八日(1854年4月5日)抵长沙,至咸丰九年十二月二十日(1860年1月12日)出署,在骆秉章幕府度过了近6年的幕宾生活。他入幕之初曾一度想"更名隐姓,窜匿荒山",但因骆秉章对他"推诚相与,军事一切,专以相付",而"不得不留此共相支撑"。①在骆幕,左宗棠从撰写奏折到批答地方禀函均一手包办,身为巡抚的骆秉章则"但主画诺",对左的"行文书不复检验"。②骆对左的信任和依赖程度可见一斑。正基于此,左宗棠几乎成了把持湘抚衙署的人物,以致于许多逸闻和时人的撰述、笔记都对此作了形象的描述。当时湖南即有"文武官绅非得左欢心者不能得意,而得左欢心者无不得意"③和"巡抚专听左宗棠,宗棠以此权重,司、道、州、县承风如不及矣"④等说法。这样,身为幕宾的左宗棠在骆幕期间不仅在军事上为镇压太平军出谋画策,而且于整饬吏治、调理财税等方面均得以展示其"才能"。
  在军事方面,左宗棠为谋划防守湖南和进兵湖北、江西等地而继续充当镇压太平军的帮凶。
  左宗棠再入湘幕,面对的是太平军大兵压境的局势。在此之前,当太平军由湖北入湖南之时,曾国藩已在衡州编成湘军陆师15营、水师10营,实现了张亮基、左宗棠等人于湖南创设由绅士统领的军队之初衷。咸丰四年正月二十八日(1854年2月25日),曾国藩督湘军自衡州出动,迎击太平军,并发布了《讨粤匪檄》。太平军虽接连攻占岳州、湘阴、靖港和宁乡,但迫于湘军的攻势,遂一度放弃这些地方,撤回湖北。石祥祯与林绍璋部太平军在湖北会合后,又重整旗鼓杀进湖南,于三月初十日(4月7日)再克岳州。接着,太平军乘胜南进,连克乔口、靖港等地,湘军纷纷溃逃,曾国藩也狼狈窜回长沙。由于骆秉章、左宗棠在长沙严密防守,太平军决定由石祥祯扼守长沙北面的靖港,林绍璋则率主力绕道宁乡趋往长沙西南的湘潭,以成南北合围长沙之势。三月二十七日(4月24日),太平军攻占湘潭。到长沙仅20天的左宗棠急忙与曾国藩等人商讨对策,提出以湘军主力南攻湘潭而暂不北取靖港的建议。于是,曾国藩派其部将塔齐布统领湘军陆师、褚汝航和彭玉麟率湘军水师驰往湘潭,水陆夹击太平军。曾国藩原准备动身赴湘潭,却在临行前改变了主意,自己带湘军一支向靖港进发,结果被这里的太平军打得大败,曾国藩逃至铜官渡时跳人湘江自溺,被随从章寿麟救起。不久,左宗棠"缒城出,省公(按指曾国藩)舟中,则气息仅属。所着单襦沾染泥沙,痕迹犹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