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镇压陕甘回民起义
(1/5) 清政府在扼杀了捻军之后,又急忙把镇压的目标对准了陕甘回民起义。于是,清廷一方面答应了左宗棠进京"陛见"的要求,一面以"陕甘等省军务紧要"为由,令左宗棠节制陕甘各军,统带刘松山等各军迅速"回剿"。①八月十五日(9月30日),左宗棠被慈安、慈禧两宫皇太后召见时询以陕甘之事何时能了结,左回答"非五年不办"。"慈圣颇讶其迟"②,但为左面陈"西事艰险"等理由所说服。左宗棠还在上奏中陈述了陕甘"筹饷之艰","转运之难","抚之为难,尤甚于剿"等8个方面的困难,希望清政府拨发实饷,使他"得从容整理,以奠危疆"。他"立意仿汉赵充国,议开屯以省转馈,抚辑以业灾民,且防且剿,且战且耕,不专恃军威为勘定之计者,区区之愚,盖以办回逆与剿群寇不同,陕甘事势与各省情形各别,将欲奠此一方,永弭后患,则固不敢急旦夕之效,而忘远大之规也。"③这可以说是左宗棠谋略陕甘的基本方针,他试图通过剿与抚兼施的政策不仅把陕甘回民起义弹压下去,而且通过"善后"之方以保持西北地区的长久稳固。因此,左宗棠进一步要求"用东南之财赋,赡西北之甲兵",关键在于"饷足,则将能驭军,而军不敢犯;兵能卫民,而民不受扰"。他认为:"无论筹剿,则必裹行粮、储刍粟、设转运;筹抚,则必筹安插、给口食、散籽种。非有宽余款项应手,不能随时举办"。他强调:"一面用兵,即须一面筹办善后,庶几一了百了,后必无灾"。他还向清廷表示"与西事相终始,期挈全境还之朝廷"。① 同治七年十月十三日(1868年11月26日),左宗棠抵达西安,即与署陕西巡抚刘典等人会筹军事,调度军食,把目标对准了陕西回军和董福祥等部"土匪"。左宗棠分析了陕西局势,认为进兵的重点乃陕东北的"土匪"势力和陕西南的董志原陕回"十八营"。于是,左宗棠调派高连升、周绍濂、魏光焘、刘端冕、吴士迈等军"剿回";令刘松山军从河南经山西赴陕北与陕北清军刘厚基、成定康、刘厚填等部进攻"土匪",署宁夏将军金顺也已驻扎陕北榆林。十二月十八日(1869年1月30日),刘松山等军在延安府定边县的镇靖堡击败董福祥军,董福祥的父亲董世有、弟弟董福禄向清军投降,董福祥突围后被唤回来乞抚。左宗棠从董军挑选千余人改编为董字三营从征,并对镇靖堡一带"御回力竭,无家可归,迫而为匪"②者加以招抚。随后,左宗棠加强了对董志原一带陕西回军的进攻。据守董志原的十八营回军于同治八年(1869年)二月多次分股反击,均被左军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