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立言传世

(1/3)
早在春秋时期,鲁大夫叔孙豹便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为不朽。"①本书传主左宗棠也深悟"立德、言、功,为三不朽"②之古训,在立德、立功的同时颇重立言,并以立言即其思想的底蕴来指导其行动,成为一个善治文书,勤于笔耕的兼政治、军事、思想家于一身的人物。对于他的"立心行事",与左宗棠为"同乡布衣之交,共事日久,相知最真"的杨昌浚有如此评说:"凡有利于国家之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见无不为,为无不力",其"果敢之气,刚介之风"足"振顽懦"。③可见左宗棠所立之言与其所立之德、之功有机地融为一体,具备了"虽久不废",为后人所称道的价值。于是,尽管左宗棠的著述中不可避免地含有一些封建的毒素,但就其积极意义和价值主体而言,仍可以不朽之作留传于世。
  左宗棠生前以幕宾跻身仕途,他先后为担任湖南巡抚的张亮基和骆秉章代拟奏稿,因而《张大司马奏稿》和《骆文忠公奏稿》向来被视为左宗棠之笔。左宗棠在襄办曾国藩军务时,代曾国藩撰写奏章,这样在《曾文正公全集》中也夹有左宗棠的墨迹。左宗棠致友人函也被视为珍品保存,宁绍台道史致谔的《史氏家藏左文襄公手札》即是一例。左宗棠声名鹊起之际,其著述屡被《京报》、《申报》所载,一时脍炙人口。光绪七年(1881年),《盾鼻馀瀋》在长沙开雕,是为左宗棠首部问世的结集,内容主要由诗文构成。
  左宗棠辞世后,其奏稿、札件、诗文、函牍及家书被陆续整理刊行,主要形成以下几种版本:
  《左文襄公奏疏》(3编),光绪十二年(1886年)锓版。
  《左文襄公全集》(135卷),光绪十六年(1890年)开雕,杨书霖等编辑。全书包括左宗棠的奏稿、谢折、说帖、告示、批札、咨札、书牍、诗文,以及卷首和附录张亮基《张大司马奏稿》、骆秉章《骆文忠公奏稿》、罗正钧《左文襄公年谱》。其中左宗棠的奏稿64卷,谢折两卷,说帖、告示各1卷,批札7卷,咨札1卷,书牍26卷,文集4卷、诗集1卷及联语,其他各卷为附录。杨书霖等人在整理编排《左文襄公全集》时,信守"凡出自公手而有关事实者,虽夹片数行必录;幕府所拟,必经公修饰最多者始行编入"的编辑方针①,这对于保留左宗棠的著述原旨和反映左宗棠的言论本意是有益的,但也使许多出自幕府的文字散逸,实属可惜。然而,这部全集在问世后的近百年内,以其内容广袤、史料翔实的特点颇为学界看重,成为一部比较完备的巨著。
  《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