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心忧天下"的参政意识

(1/4)
忧国忧民的政治意识,素为历代思想家和政治家所重视。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孟子指出:"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①北宋名臣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②清初大儒王夫之认为:"忘身以忧天下,则祸未发于天下而优于吾之所忧也。"③他们的这些主张展示了以忧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本书传主在青年时代便形成了忧国忧民、书生参政、经邦治国的强烈意识。由于左宗棠早年对经世致用之学的追求,使他对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表现出关注之情。道光十三年(1833年),年仅21的左宗棠在第一次赴北京参加会试后写下《燕台杂感》七律诗八首,其中"皆忧危之词,若预知天下将乱"。④左宗棠在此诗的第一首中写道:
  世事悠悠袖手看,谁将儒术策治安?
  国无苛政贫犹赖,民有饥心抚亦难。
  天下军储劳圣虑,升平弦管集诸官。
  青衫不解谈时务,谩卷诗书一浩叹。
  左宗棠对"世事悠悠"、"升平弦管"的现象表示不满,主张应以"儒术策治安"。他在第四首诗中写道:
  南海明珠望已虚,承安宝货近何如。
  攘输品俗同头会,消息西戎是尾闾。
  邾小可无惩虿毒,周兴还诵旅獒书。
  试思表饵终何意,五岭关防未要疏。
  罗正钧认为左宗棠的这首诗"时已深忧有夷祸也"。①左宗棠对"南海明珠"广东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的鸦片侵袭和武力威胁十分担忧,对伶仃洋上"趸毒"蔓延深为愤慨,他针对广东"夷祸"的严重性,提出了"五岭关防未要疏"的主张,目的在于抵抗外国的武力侵犯。继之,左宗棠又在第五首诗中描述了国内人民的悲惨生活:
  湘春门外水连天,朝发家书益惘然。
  陆海只今怀禹迹,阡庐如此想尧年。
  客金愁数长安米,归计应无负郭田。
  更忆荆沅南北路,荒村四载断炊烟。
  左宗棠在参加会试途中,目睹了江河治理不善而水患严重的局面,鉴于此,他写下了"想尧年"、"怀禹迹"的诗句,希望再现"尧年"的太平盛世和大禹定九州、治水患的历史业绩。左宗棠对粮食短缺、饿莩遍野、炊烟断绝的状况十分不满和不安,他担忧的是如此下去必然要引起国内的动荡不安。左宗棠以一书生,企望能以所学的知识用于治国,即以"儒术策治安",来拯救这种危局。但他此时除了忧心忡忡之外,并无施展抱负的机遇,因此,他在诗中不无感慨地写道:
  报国空惭书剑在,一时乡思入朝饥。
  贾生空有乾坤泪,郑繁元非令仆才。
  洛下衣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