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忠君与爱国
(1/5) 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忠君与爱国是两个性质不同而又有密切关联的概念。忠君,是指在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中处理君臣关系的最高道德规范。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②,"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③,强调按礼制的规定,贵贱有等,主张以礼、忠、信等道德来维系君臣关系,归结点为臣须忠君。宋代司马光更强调"臣之事君,有死无贰"④,把忠君的观念推向极致。历代统治者更是将忠君与爱国相提并论,以使其臣民在忠君爱国的政治道德追求中稳固统治者自己的地位。清朝康熙皇帝说:"读《离骚》,当识其大意所在。屈原以忠君爱国之心,原本山川,极命草木,微文见志,一篇之中三致意焉,遂为千古风骚之祖。"①在中国封建社会,忠君与爱国又浑然一体。 本书传主的忠君思想自然离不开传统思想的薰陶,而其由一个三试礼部不第的举人被清廷破格任用为封疆大吏并能入值军机,更使得他感到是"蒙皇上天恩"、"蒙皇上恩命",以图报答其"知遇之恩"。从左宗棠的生平来看,他先后担任的主要官职为浙江巡抚、闽浙总督、陕甘总督、钦差大臣督办陕甘军务、协办大学士、大学士、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管理兵部事务并在军机大臣总理衙门大臣上行走、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军机大臣上行走并管理神机营事务、钦差大臣督办福建军务等,并被清廷赏加了太子少保衔、赐封一等伯爵、赏戴双眼花翎,赐封格靖伯、赏加太子太保衔、晋封二等侯爵等。左宗棠几乎每次被加官、晋衔、封赏,都要向清廷呈递"谢恩折",以表达他对皇帝的感激和效忠之情。正如他在《补授闽浙总督谢恩折》中所说: "臣湘水庸才,草茅下士。读书未通世务,徒窃虚声;学战谬厕戎行,鲜裨大局。乃荷先皇帝特达之知,由举人不次拔擢,洊至正卿。皇帝御极之初,复蒙界以封疆重寄。……自顾何人,膺兹宠遇,敢不竭忱尽瘁,以期稍答恩知。" 左宗棠的这种情感在其家书中也随处可见,他说: "我一书生,蒙朝廷特达之知,擢任巡抚,危疆重寄,义无可诿,惟有尽瘁图之,以求无负。①我一书生乖窃至此,从枯寂至显荣不过数年,可谓速化之至。绚烂之极正衰歇之征,惟当尽心尽力,上报国恩。" 左宗棠的忠君思想决定了他始终站在同人民反抗清政府斗争相对立的一面,他参与或主持镇压过太平天国、捻军、回民起义等人民群众的正义斗争,在处理国内阶级矛盾中他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卫道士,他甚至把这些活动作为其"平生之志"相标榜,他指出: 东南贼势尽聚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