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为政先求利民"
(1/4) 在为政与利民的关系问题上,先秦时期的许多思想家已多有述及,提出了具有积极意义的见解。孔子说:"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则民作让。"①墨子认为:"国家发政,夺民之用,废民之利,若此甚众,然而何可为之?……为政若此,非国之务者也。"②管子主张:"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③盂子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④这些主张构成了古代政治思想的精华,对后人起到了启迪作用。 左宗棠出身于"寒素"之家,他早年所经历的贫困生活使他对民众的疾苦有比较深刻的认识,进而萌发并逐步形成了以"民生为务"的利民思想。在左宗棠的会试文中,他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这一问题。 左宗棠认为,为官从政者应当以"为民"作为己任,明"安民之道"。他说:"古者设官分职,凡以为民而已。以天下之监司寄之大吏,以天下之郡守寄之监司,以天下之牧令寄之郡守,以天下之民寄之牧令。故牧令之职虽卑,而其任甚巨,其选甚难。"⑤他强调以贤良之官安民,指出:"贤良进而民隐闻,知人安民之道也。"①在左宗棠看来,贤良之官即"循吏""自《史记》始作",后来历代称之为"良吏"、"良政"、"能吏"等。他"读史而有疑焉:论盛治者极于三代,其时岂必无慈惠之师、廉静之吏与其君共拊循斯民者哉?""三代之天下,封建之世也。诸侯各君其国,各子其民。""秦兴,变封建为郡县,于是天子之权不能不分之于守令,而民生之休戚系之。"他肯定了秦朝郡县制的设立。他认为:司马迁"踵《春秋》而作《史记》,循良之传始置专门,非通古今变而有超越寻常之识者哉!"他强调"物力之丰,人民之乐,非良有司樽节爱养之力而能致此乎?"他希望"皇上勤求民瘼,澄叙官方,在位诸臣当何如贤良自励,以勉图报称也哉!"②显然,左宗棠的政治理想之一是切盼出现利民的"良政"。左宗棠主张利民的措施主要有重农桑、兴水利、办荒政等方面的内容。在重农桑方面,左宗棠指出: 农桑者天下托命之具,大利之原,而国家无尽之藏也。是故善养民者,不必损己以益民,而民自益;善富国者,不必穷民以富国而国自富。其亦于此留之意乎?……且夫言农政者,将欲图匮于丰,为吾民开百世之利源也。 左宗棠"平生以农学为长"并主张以农为本。对此,本书关于其经济思想一章中将予以具体论述。在兴水利方面,左宗棠首先论述了水利对于农业的命脉关系,他说: 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先。是故王道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