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中不如西,学西可也"
(1/10) 近代中国,面对着西学东渐、西力东侵的挑战,思想文化界逐步形成了摈弃闭关自守的旧习、冲破华夷之辨的羁绊而倡导向西方学习以图御侮自强的新的文化氛围,鸦片战争时期的开眼看世界思想实为近代向西方学习思潮的嚆矢。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道光十九年(1839年),他初到广州,便"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书,又购其新闻纸"③,加以研究,目的是"知己知彼",把握外国的情况。不久,林则徐将翻译的外文书报编成《四洲志》草稿,介绍了世界各大洲的情况。林则徐的这一举动,在当时举世昏昏,对世界大势蒙昧无知的闭塞状况下,无疑给中国打开了一扇眺望世界的窗口。接着,魏源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依据《四洲志》及其它材料,编成《海国图志》50卷本,继而又在道光二十六七年(1846-1847年)间增订为60卷,咸丰二年(1852年)扩充为100卷,刊于扬州,该书成为比较完整地介绍世界史地的力著。徐继畬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写成《瀛环考略》,在此基础上又在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在福州刊刻了《佩环志略》,是书简洁明了地叙述了世界各国的地理方位和历史沿革等。梁廷枬在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于广东刊行了《耶稣教难入中国说》、《合省国说》、《粤道贡国说》,又在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完成了《兰偶说》,四种书合刊为《海国四说》,介绍了中外通商和美、英等国的情况。姚莹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刊刻了《康輶纪行》,书内涉及英、法、俄、印度等国史事,并绘有中外四海舆地图。开眼看世界思想的出现,反映了中国人对待外部世界的冷漠态度开始扭转,表明中国人对待世界知识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寻,是中国历史发展中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转折。①尤其是这种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同抵御外侮的现实紧密联系起来,更使得由此发展而来的向西方学习的社会思潮赋予了新的时代特色。林则徐开"师敌长技以制敌"思想之先河。对此,魏源作了精辟的概括:林则徐奏言"中国造船铸炮,至多不过三百万,即可师敌长技以制敌。"①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正是对林则徐这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就在鸦片战争爆发前后,本书传主在远离广东沿海有千里之遥的湖南内地乡村,竟不谋而合地也在依据唐、宋以来史传、别录、说部,以及清朝的志乘、载记和官私各种图书来考察"有关海国故事者"。他认为:"敌之所恃,专在火炮,能制其长,即可克日蒇事。"②但左宗棠对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