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为什么三次见秦孝公(商鞅三见秦孝公,渭水河上一言道破秦国弊政,定变法大计)

发布:2023-02-28 11:01:53

公元前381年秦献公兵败河西之地,不久之后便因为中毒箭而死,秦孝公赢渠梁临危受命接手了伤痕累累的秦国,为了求得一时的安定更是将函谷关和河西之地割让给了魏国。此时孝公为了再次振兴秦国霸业发布求贤令,向东方六国发出号召:“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六国知名人士纷纷慕名而来,而在魏国郁郁不得志的中庶子卫鞅便是其中之一,然而他的“献策之路”却是非常的坎坷,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情呢?下面咱们就来详细的说一下。

卫鞅第一次向秦孝公献策之时并不是说的法家治国,而是周王朝使用的王道治国论,以大道使天下安宁乃政之魂魄,视庶民为亲生骨肉,视邻邦为兄弟手足,视罪犯为亲人朋友,行仁政息兵戈,力行井田赦免罪犯,如此则四海宾服天下归一。战国时期乃是金戈铁马、弱肉强食的时代,显然这种“王道治国”并不符合秦国的国情,秦孝公对于卫鞅这位大才很是失望,随后便给出了自己的评价:“神大于形者智,形大于神者愚,”意思就是说卫鞅此人愚不可及。

商鞅为什么三次见秦孝公(商鞅三见秦孝公,渭水河上一言道破秦国弊政,定变法大计)

第二次见秦孝公则献出的策略乃是孔子的“仁政”思想,孝公一听便立刻转身而走,两次献策的失败让孝公对商鞅此人失望透顶,然而商鞅却告诉身边之人:今日与秦公一议功臣一半。给出的理由便是:“大凡稀世珍品绝不可轻易示人,先出劣质再出奇珍,才能够找到识货之人,”后来在大臣景监的帮助下,卫鞅在渭水河上再度与孝公一谈。在这次谈论中卫鞅便向孝公展示了其真实才学,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秦国的弊端,并向孝公献上“强秦九论,”由此卫鞅便进入了秦国庙堂,开始了赫赫有名的商鞅变法。

渭水河上卫鞅告诉秦孝公:“关中土地沃野千里为天下列强所无,为何秦数百年荒芜薄收人烟稀少;渭水汤汤在秦无险天赐佳水,为何秦踞渭水数百年而失渔盐之利;秦人朴实厚重尚武之风盛行,为何秦国没有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守富饶土地而贫穷,踞山川形胜而沦丧,拥强悍之民而军弱,只因为没有综合统一的强大国力。”众所周知,秦国在河西之战后不仅国内民生凋敝,而且外部还面临着“六国分秦”的危险,地小民少、工田不振、府库空空、甲兵老旧便是当时秦国的国情。

而后卫鞅告诉秦孝公,“务求国家实力增强,务求激励朝野士气,国家拥有统一的法令便可凝聚国力”,此为法家强国之精粹。综上可知,卫鞅很明显从“战略”上指出了秦国的弊端,而法家强国的思想很适合秦国国情,因此才有了孝公对卫鞅的评价:“先生终显大才本色。”之后的事情想必大家都清楚了,经过20多年的商鞅变法秦国终于变的强大起来,不仅在河西之战一举歼灭了魏国数十万大军,而且还夺回了函谷关、河西之地等几百里土地,最重要的是秦国终于摆脱了困境,可是了东出函谷关的步伐。

奈何商鞅变法因为伤及到了秦国贵族的利益,在孝公死后秦惠文王为了稳住贵族人的心,便将卫鞅五马分尸了。商鞅三见秦孝公,渭水河上一语道破秦国弊政,定变法大计,对于卫鞅和孝公渭水河畔上的一番商谈,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有自己观点的可以在文章的下方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