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琼是哪回戏里的人物(自称滑稽之祖,创编大量相声,侯宝林请他来北京录《关公战秦琼》)

发布:2023-03-06 13:00:37

传统相声一共有600多段,有一位老艺人一生表演过429段相声,34段太平歌词,其中许多还是他自己编写或改编的,像《关公战秦琼》《罗成戏貂蝉》《张飞打严篙》《五行诗》都是他的作品。这位艺人叫张葆华。

张葆华自12岁时开始流浪,居无定所,自学成才,始终不被京津相声界承认,一直到58岁,才落脚在西安。郭德纲视其为偶像,当年他从天津到北京闯荡举步维艰,不被相声接受之时,常以张葆华的故事自勉。

张葆华(1893—1971),艺名张傻子,还用过张杰尧、张士奎、张稽祖等名字。祖籍浙江嘉兴,祖上世代做官,他生于天津,父亲张武林流落江湖,靠变戏法、唱评戏为生。张葆华10岁被父亲送进河北梆子戏班,学了两年,天天挨打受气,所以找了个机会逃出来,靠捡煤核、干杂活混饭,成了流浪儿。

秦琼是哪回戏里的人物(自称滑稽之祖,创编大量相声,侯宝林请他来北京录《关公战秦琼》)

(张葆华与张寿臣)

流浪到河南焦作之后,张葆华被京剧艺人田月樵收留,在戏班里演武生和老生,用的是张士奎这个名字。后来他又流浪到北京,常到天桥市场,听万人迷、张麻子、粉子颜等人的相声,张葆华最爱万人迷,自己也学会了几段。

20年代初,张葆华与骆彩舞等人搭班到上海、苏州、南京、开封、郑州、汉口等地卖艺。张葆华流浪多年,自编自演过很多新段子,包括《关公战秦琼》《罗成戏貂蝉》《张飞打严嵩》《五行诗》《文盲家信》《婚诗》《潘巧云告状》《耍猴儿》《学坠子》《冒名伶》《二十八宿》等。

小蘑菇常宝堃到南京演出,正巧与张葆华同住一家旅馆。常宝堃向张葆华讨教,张便将自己创编的《闹公堂》《五方元音》《七不贤》教给了常,经常宝堃的表演,这些段子风行全国,张葆华在圈内也有了些名气。

(张葆华)

在汉口时,张葆华与焦德海的徒弟绪德贵合作。当时同住一家客栈的河南坠子老艺人郭文斌,外号郭大辫子,把女儿郭棣华许配给张葆华,夫妻二人生了三个女儿,长女掌珠,乳名阿慧;次女上珠,乳名阿聪;三女明珠,乳名阿敏,这三个女儿很小就跟张葆华夫妇一起表演,艺名小明星、小光星、小亮星。郭文斌的儿子郭三九也跟张葆华学相声。

30年代,张葆华重回北京,此时他已是不惑之年,在白塔寺庙会与撂地的绪德贵重逢。绪德贵让张葆华来一段,张葆华唱了个“开门柳”,是周信芳麒派的《斩经堂》,北京人听惯了谭派、余派,乍一听麒派感到很新鲜,一下子给吸引住了。第二天张葆华正式入班演出,又进了西单商场内的园子,一举成名,和高德明、绪德贵、汤金城、戴少甫合称“笑林五杰”。

在表演上,张葆华擅长以肢体动作、面部表情摹拟他人,学姑娘、老太太、上海老板、河南艺人惟妙惟肖,最喜欢装傻充愣,所以人家给他起了个外号“张傻子”。张葆华表演时穿西装打领带,留着人丹胡,他也是第一个反传统穿西装表演相声的艺人。

(张葆华创办的《笑海》)

张葆华认为,相声应该不俗不土、不温不火,避免低级趣味,提倡免去脏话,改成净口,让男女老少都能听才好。当时女人不能进园子听相声,有一位老太太非要进来,张葆华请她进来,和搭档朱阔泉表演了《巧媒》《罗成戏貂婵》《闯公堂》,老太太笑得前仰后合,这也开创了女人进园子的先河。

张葆华编印了一本小册子,题名《笑海》,不定期印发,刊登相声段子,也发理论文章。他在《笑海》创刊号上写到相声的历史:“……古之优人,每次献技,不过一二人或三四人,可随时唤之人前,指当场一物一事,作为谈笑资料,既不化装,又不唱,只是偶尔歌之,今之相声与古优无异。”

说相声得有门户,但张葆华四十多岁,仍没有门户。张葆华跟高德明关系不错,想拜高德明的父亲高闻元(高文元)为师。高闻元是第三代相声艺人,当时第五代掌门人张寿臣已是相声界领军人物,算得上相声界的大哥大,高闻元要是收了张葆华,等于是给这位大哥大收了个师叔,高闻元不能同意,也是情理之中,他的儿子高德明就是因为辈分高,都没正式拜师。

(张葆华与师父高闻元)

张葆华这个人确实叛逆,恃才傲物,不想那么多,跪地上就向高闻元磕头,高闻元起身就走,张葆华向高闻元的凳子磕了三个头,说:“师父,我向您坐的凳子磕头,等于给您磕头,您就是我的师父!”

这一来等于是茅房坑扔炸弹——激起了京津相声界的民愤,说张葆华拜师没摆知,门户不真,抵制他。张葆华不管那套,为自己和师弟、内弟各起一个艺名:张稽祖、韩稽宗、郭稽东。意思是滑稽的祖宗和东家。又自称“漫谈博士”“动机派鼻祖”。

张寿臣、焦少海等人下令“矮他的辈分”,让徒弟们都改成“宝”字辈,常立桐改为常宝堃、刘立棠改为刘宝瑞,也是阴差阳错,第六代相声艺人大都改成了“宝”字儿。

(民国时期老北京)

最后张寿臣找张葆华谈判,至于结果怎样,郭德纲说过,相声界最终承认了张葆华的门户,但前提是张葆华别再叫“张稽祖”了。但这种说法可能经不起推敲,因为张葆华后来一直处于流浪艺人的状态,年近六旬才落脚在西安,足以说明京津相声界并没有接纳他。张寿臣留下一句话评价张葆华:“傻大爷一身都是嘴。”现在被当做褒义,说张葆华艺术水平高,其实这句话理解为贬义,完全没问题。

30年代中期,张葆华继续流浪,随鼓界大王刘宝全以及名家林红玉、吉评三、陶湘如等人赴上海演出。40年代初,又到保定、石家庄、郑州、开封等地献艺。

在开封,张葆华与陶湘九搭档,陶湘九每天还得在相国寺说三个小时评书,再说相声感到很疲惫,正巧刘宝瑞到了开封,张葆华便和刘宝瑞搭档了两个多月,还教了刘宝瑞一些单口相声,如《皮匠招亲》《百业之祖》等。

(民国时的西安)

50年代初,张葆华结束了流浪艺人的生涯,全家定居西安,与张玉堂、刘阔义等人合作。这一时期他修改过《酒迷》,在西安市举办的“著名老艺人会演”上表演。后来刘宝瑞表演过张葆华版本的《酒迷》。张葆华与张玉堂等人都是西安相声的开创者。

60年代初,中央广播说唱团挖掘整理传统相声,年近七十的张葆华应侯宝林之邀来北京,张逗哏,侯宝林、刘宝瑞捧哏,录制了他创作的经典作品《关公战秦琼》《罗成戏貂婵》《张飞打严嵩》《六个月》《河南戏》《战马超》六段节目。

张葆华带教过两个师弟——韩子康、刘月樵;收了十二位徒弟,按“松”字排名——单松亭、关松鹏、袁松麒、班松麟、田松山、于松江、辛松斌、杨松临、陈松波、于松声、王松葵,称“十二棵青松”。(文:何玉新)

(侯宝林 郭全宝)

(西安相声 苗阜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