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治中的遗嘱:虽没有加入共产党,但在其领导下度过晚年而无憾

发布:2022-07-03 00:35:31

#历史冷知识#

张治中的遗嘱:虽没有加入共产党,但在其领导下度过晚年而无憾

作为建国七十周年的献礼片,《决胜时刻》曾经上演过这样的桥段,国共双方在1949年4月经过十多天的北平谈判后确定了《国内和平协定》的最后文本。当文本内容被送交至已经下野的蒋介石面前时,他不禁破口大骂道:

文白无能,丧权辱国!

其中,这个被老蒋恶语相向的“文白”,就是指张治中将军。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近这位在国共两党都身居高位的爱国历史人物。

张治中的遗嘱:虽没有加入共产党,但在其领导下度过晚年而无憾

张治中(1890年10月——1969年4月),字文白,原名张本尧,安徽省巢湖人。先前是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解放前夕反戈一击选择了和平道路,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建设都助益良多,被称为“和平将军”。

清光绪十六年,张本尧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完成几年的私塾学习后开始四处奔波,做过学徒,当过账房,甚至干过警察。辛亥革命后,他在扬州参加了反清民主革命,后来更名为张治中。

1916年,张治中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赶赴广东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期间,他先后在滇军和桂军中任职,是“三民主义”的坚定支持者。

张治中的遗嘱:虽没有加入共产党,但在其领导下度过晚年而无憾

1924年6月16日,在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下,黄埔军校正式成立。蒋介石担任校长,廖仲恺担任国民党代表,李济深担任教练部主任,周恩来担任政治部主任,何应钦担任总教官,而张治中则担任了三期生总队长和军官团团长。

在此,张治中和共产党的周恩来、恽代英等人密切合作,各自都对国内外的时政和中国命运前途的观点如出一辙。尤其是,中山先生的“联俄、联共和扶助农工”这三大政策,更成为了他们建立深厚私人友谊的基础。

随着对于中国共产党认识的不断深入,张治中私下表达了希望加入共产党的愿望,并经由周恩来同志向党组织提出申请。中共中央对于张治中的申请非常重视,但为了避免引起国民党的误会,还是没有贸然吸纳国民党的高级干部加入。

张治中虽然没有加入共产党,但他对于共产党的处境表示了充分的理解,也对毛泽东、周恩来等人表示了高度的尊重和敬佩。甚至于,就连周恩来和邓颖超的简单婚宴,都是由张治中以私人朋友的名义出资筹办的。

北伐战争开始后,以黄埔学生军为主力的北伐部队连战连捷,将革命力量由广东一直扩展到了华中和华东地区。攻克武汉后,张治中被任命为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的教育长,长期留驻武汉,而周恩来则服从组织安排调任了上海工作。

伴随着蒋介石势力的壮大,他的野心昭然若揭,反革命面目也逐渐暴露了出来,悍然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事变前夕,张治中悄悄叮嘱陈赓,一定要提醒身在上海的周恩来万分小心。

十年内战期间,张治中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都越来越得到了蒋介石的认可。不过,由于他对待共产党的亲近和同情态度,始终没有得到老蒋的重用,远不如何应钦、陈诚等人那么风光。

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步形成。随着1937年卢沟桥事变的爆发,全面抗战由此开始,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进行了比较积极的抵抗。

淞沪会战后,张治中调任湖南省政府主席,期间,在全民族抗战的旗帜下,他与共产党人周恩来、徐特立、叶剑英等人又有了较为频繁的接触。

张治中的遗嘱:虽没有加入共产党,但在其领导下度过晚年而无憾

随着正面战场的溃败,尤其是广州、武汉的相继失陷,抗日战争进入到了相持阶段。于是,湖南就成为了抗战的最前线,形势变得异常紧张,蒋介石还不惜制定了“焦土政策”守卫长沙。据委员长侍从室副主任林蔚来电:

奉委座谕,对长沙用焦土政策。长沙张主席密,长沙如失陷,务将全城焚毁,望事前妥密准备,勿误!中正文侍参。

对此,张治中是极为抵触的,他担心焦土之下必无完卵,湖南百姓将会是最大的受害者。不过,在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兼湖北省主席陈诚的直接命令下,张治中也只得任由此事发生。

1938年11月,长沙的大火夺去了三万多百姓的生命,而且城内的政府机关、各类学校、多家银行和工厂都损毁殆尽。据国民政府编印的《湖南省抗战损失统计》,长沙大火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大约有十多亿元,占到当年经济总值的一半左右。

张治中虽然只是执行密令而已,但他根本无法公开解释,只得无奈背下了所有黑锅。面对举国声讨,他被撤去湖南省主席之职,调任了军事委员会的政治部主任,而长沙警备司令酆悌、警备二团团长徐琨等人皆被枪毙。

抗战相持阶段,小日本对国民政府采取了“又打又拉”的政策。受此影响,老蒋逐渐转变了态度,由原先的“积极抗战”转变为“积极反共”,终于导致了皖南事变的爆发,严重破坏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在此期间,张治中鼎力执言,规劝蒋介石回到了国共合作的道路上来,有力打击了国民党内部的亲日派和反共派。

张治中的遗嘱:虽没有加入共产党,但在其领导下度过晚年而无憾

抗战胜利后,中国迎来了久违的和平曙光,张治中代表国民党欢迎毛泽东参加“重庆和谈”,主张和平解决国内问题。经和谈,国共双方达成了《国内和平协定》即“双十协定”,为停止内战与和平建国创造了条件。

1946年3月,张治中被任命为西北行营主任兼新疆省政府主席。到任后,他立即释放了许多被关押的政治犯,而且还数次致电蒋介石,恳请他务必执行来之不易的“双十协定”。

张治中的遗嘱:虽没有加入共产党,但在其领导下度过晚年而无憾

内战爆发后,张治中始终秉持“兄弟不阋于墙”的政策,竭尽全力避免内战。据邓颖超在《〈张治中回忆录〉序 》中记载:

在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文白先生是一位没有同共产党打过仗的国民党军人。

到了解放战争的后期,尤其是“三大战役”结束后,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已经所剩无几。在桂系李宗仁和白崇禧的施压下,老蒋只得宣布下野退居溪口的老家。

李宗仁成为代总统后,摆出一副和谈的架势,派遣与共产党人素来交好的张治中率团飞赴北平进行和谈。

张治中的遗嘱:虽没有加入共产党,但在其领导下度过晚年而无憾

张治中作为国民党的首席谈判代表,周恩来作为共产党的首席谈判代表,双方在谈判中尽管取得了不少共识。但是,在惩办战争罪犯和论究战争责任等问题上,一直都争执不下。

中共方面希望以“八项条件”为基础,而李宗仁却一厢情愿希望“划江而治”,谈判陷入了僵持。为了打破这种尴尬局面,毛主席亲自出面接见了双方的代表团成员,在战犯列名、军队改编、民主共建、联合政府等问题上都做出了让步。

1949年4月15日,双方代表团终于达成了和平协定,张治中将协定的内容发送到南京后留北平等待回复。不过,无论是李宗仁还是蒋介石都拒绝承认这份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在4月20发起了渡江战役,很快就解放了南京城。

谈判破裂后,国民党的和谈代表们面临着是去还是留的问题,在中共的真诚劝说和挽留下,绝大部分都愿意主动留在北平。作为率团的首席代表,张治中同意其他人留下,但认为自己既然受命而来,无论成败与否都应该回去复命。

张治中的遗嘱:虽没有加入共产党,但在其领导下度过晚年而无憾

周恩来闻讯,亲自前来劝说张治中留下,还语重心长地表示:

西安事变,我们已经对不起一位姓张的朋友了,今天再不能对不起你这位姓张的朋友!

就在张治中犹豫不决期间,周总理还安排南京的地下党组织秘密将他的家眷保护起来,并且转移到了上海保障安全。当夫人和子女都抵达北平时,张治中悬着的心终于落下了,同意留下来参与新中国的建设。

1949年7月,随着建国的脚步已经临近,筹备委员会开始征集新中国的国旗、国徽和国歌等重大标识。很快,筹委会收集到了3012幅国旗的设计图案,曾联松设计的“红底五星旗”虽然成功入选,但并不是最被看好的一个。

张治中的遗嘱:虽没有加入共产党,但在其领导下度过晚年而无憾

当时,绝大部分人都倾向于支持“复字第3号”方案,包括毛主席本人在内。这幅国旗图案有个醒目的特点,在红色底案上有一颗五角星和一条象征黄河的金色横杠。但是,张治中却提出了明确的反对意见,他认为一条横杠有分裂国家和南北分治之嫌,力推曾联松设计的五星红旗成为国旗,终于得到了筹委会的认同。

1949年9月,张治中主动致电陶峙岳将军和新疆的包尔汉主席,为和平解放新疆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贡献,避免新疆地区陷于战火之中。

新中国成立后,张治中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和民革中央副主席等职务。在周总理的委托下,他还以个人的名义给蒋介石写信,力劝其放弃“反攻大陆”的极端立场,尝试通过对话解决两岸关系。

朝鲜战争结束后,张治中还派遣自己曾经的老部下,当时的香港 《文汇报》总经理张樨琴秘密赴台接洽,商讨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甚至于,他还发表了一篇题为《告逃在台湾的人们》,规劝自己的朋友、部属和学生都能摒弃前嫌,尽力靠拢人民和回归祖国,讲话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力。

到了1957年3月,张治中在出席民革三届二中全会时,一再强调和平解放台湾的正确性和必要性。他认为,和平解放台湾的道路必定会曲折,甚至是反复,民革愿意积极配合政府做好相关的工作。

此后,张治中不断利用政治协商发挥民革的积极作用,多次呼吁和平解放台湾,呼吁实现国家统一。据他在《台湾应主动抛弃“美帝”》中这样写道:

你们已经离开祖国九年了,每当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翘首北望,宁不神伤?回来吧,家人亲友在盼望你们,祖国人民在召唤你们!

1966年,随着极左思潮的泛滥,随着那场大运动的开始,张治中受到了非常严重的冲击。不仅人格受损,就连家中也多次被抄。

张治中的遗嘱:虽没有加入共产党,但在其领导下度过晚年而无憾

周总理多次出面对他进行保护,还在公开集会中宣传张治中的历史功绩:

他是我们党的好朋友,曾经三到延安,多次接送毛主席。

得益于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保护,张治中虽然没有再遭什么大罪,但身体状况却急剧恶化,于1969年4月6日在北京病逝。临终前,他留下了自己的遗嘱:

虽没有加入共产党,但能找到共产党并在其领导下度过晚年而毫无遗憾。

张治中过世后,周总理不顾大运动的漩涡,毅然决然亲临八宝山为他主持了遗体告别仪式,送自己这位肝胆相照的朋友最后一程。对于张治中,毛主席曾经这样评价过:

他是三到延安的好朋友,是真正希望和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