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治中后人今在那里(69年张治中葬礼,周总理拉着其幼子张一纯:毛主席嘱我询问两件事)

发布:2023-02-28 13:03:09

张先生病重期间,我没能前去探望,太遗憾了。”

1969年4月9日,周总理在张治中的葬礼上向他的妻子洪希厚、子女张一纯等人表达歉意。

张家人理解周总理日理万机,此刻能出现在葬礼上,他们已是非常感激了。

“花圈上的挽联是主席亲笔题写的。”

周总理向他们陈述毛主席有政务要处理,没能前来,因此委托他送来花圈。

洪希厚代已逝的丈夫向周总理和毛主席表示感谢:

“文白(张治中)知道你们为他做了这么多事,肯定会很高兴的。劳烦先生帮忙转达问主席好。”

张治中后人今在那里(69年张治中葬礼,周总理拉着其幼子张一纯:毛主席嘱我询问两件事)

仪式结束后,张治中的小儿子张一纯送周总理离开葬礼现场。

“我来之前,毛主席让我问你们两件事......”

蒋介石的心腹之臣,身正不怕影子斜

周总理、毛主席之所以比较关心张治中生前的机密文件,主要原因:张治中曾是国民党的重要官员。

张治中于1890年出生于安徽巢县(现在的安徽巢湖)的一个农民家庭,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

他从保定军校毕业后,南下广东参加护法运动,之后进入黄埔军校担任军官团长等职务,与周总理、恽代英等人成为很好的朋友。

在此期间,他得到蒋介石的赏识,35岁那年被提拔为国民党司令部副官长。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后,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进行数次“清共”,在国共对峙的情况下,张治中仍然与周恩来保持着友好往来。

1932年1月,日本蓄意发送“一二八事变”,张治中得知消息后,立即率领国民党精锐部队第五军赶赴战场。

五年后,“七七事变”爆发,时任国民党第9集团军司令的张治中,率领第87、88师抗战,后因身体原因被迫离开战场。

张治中手握重兵,积极抗日,与共产党领导人周恩来等人关系友好,以致于蒋介石怀疑他私下是不是与共产党达成了某种协议。

为此,蒋介石故意安排张治中“围剿”红军,张拒绝服从这种军令,宁愿交出军权或去军校当教官,也不愿意和共产党人在战场上对垒厮杀。

他的此番行为让蒋介石更加怀疑他的忠诚度,立即派戴笠去搜查证据。

戴笠没有查到张治中的“不轨”行为,还向蒋介石提交了张治中手握重兵,却从不以权谋私、也没有拉帮结派,对党国忠诚等方面的材料。

自此之后,张治中重新得到蒋介石的重用,先后担任湖南省主席、新疆省主席等职位。

后来,蒋介石将他调回中央政府里工作,担任蒋介石侍从室主任、国民党首席谈判代表,其中就包括决定两党关系走向的“重庆谈判”和“北平谈判”。

因此,作为蒋介石心腹几十年的张治中,手上一定有好多国民党的机密文件。

在他1969年逝世时,毛主席让周总理询问机密文件如何处理的,实际上是关心张治中的家人,避免一小撮野心家借此机会对张家人进行骚扰。

从“重庆谈判”到“北平和平谈判”

毛主席之所以能为张家人着想,与张治中生前做的事情有关。

张治中对共产党没有像蒋介石那样偏激,他不仅与周总理等人保持着非常友好的关系,同时,他还极力促成国共两党和谈。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想窃取革命果实,消灭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和革命根据地,在美国大使赫尔利的建议下,于1945年的8月14日、20 日、23日,先后给毛主席发了三封电报,邀请他去重庆参加谈判。

毛主席自然知道蒋介石的心思,经过政治局会议讨论之后,毛主席决定与周恩来一起前往重庆。

1945年8月27日,张治中、赫尔利乘专机抵达延安,接毛主席等人去重庆参加谈判。

“我最担心毛主席的安全问题”。

周总理与张治中已经是老相识了,他直接说出了自己最大的顾虑。

“我可以把我的桂园腾出来让毛先生住。”

桂园是张治中在重庆的官邸,离周总理下榻的地方曾家岩50号也很近,离中共在红岩新村的南方局也近,真要有事,各方都来得及反应。

商定下来,张治中一家人搬出去,等毛主席住进来之后,张治中再增派一些警卫看守。

周总理有自己的打算:“都是你的看守,万一出点什么状况,责任都需要你负责,这样不好。我想把保卫任务交给宪兵司令张镇,你的人穿便衣,做内部保护。”

张治中表示同意,之后,两人就谈判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交换了意见。

待一切商谈妥当之后,8月28日,张治中、周总理、赫尔利等人陪同毛主席飞抵重庆。

谈判异常艰难,历经很多波折,谈判长达43天。国共双方将谈判记录,整理成文件——《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史称“双十协定”。

张治中为国共双方协议达成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还规劝蒋介石此事做事不能太强硬了,不能让外界认为是国民党“假和谈”,舆论影响不好。

10月8日,张治中在军委大礼堂为毛主席举行了大约有六百人参加的饯行宴会,还把重庆非常有名的厉家班请来,演了一出京剧《群英会》为大家助兴。

两天后,张治中护送毛主席等人回延安,这是他第二次到达延安。

他在延安呆了两天,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听周总理等人讲共产党的现状。

启程回重庆时,毛主席亲自送他去机场,跟他讲,“你是有诚意的。”

张治中虽然不能左右蒋介石的决定,但是他的立场还是非常坚定的,一直致力于支持国共两党“和平相处”。

何以见得?

毛主席去重庆谈判期间,除了谈判,也有派人去了解被国民党占领的重庆发生了哪些变化。

“第一件事,《扫荡报》是你们在江西围攻我们的时候创办的,现在改为《和平报》。你把名字给改了,应该有很多人不赞成。”

报纸改名字,确实是有很大阻力,其中最大的阻力就是蒋介石。

“第二件事,你把康泽办的一个集中营撤销了,放了好多革命青年。”

康泽因坚定不移地执行蒋介石的命令,而被蒋介石重用,这件事能办成,可见张治中也是费了很大的精力。

这两起事件虽然是张治中本人主动愿意做的,但是听到毛主席因此对他表达感激之情,他心里非常温暖,认为毛主席的确是一个值得交的好朋友。

第二次从延安回来后,张治中时常回顾与毛主席、周总理等人相处的过往,他意识到一件事:即使大家身处不同的政治立场,但是有什么事情,大家都是能坐下来谈谈的。

“双十协定”签订后,国共两党的关系并非得到了质的改善,蒋介石在美国驻华大使马歇尔的唆使下,试图再次挑起内战。

1946年3月,张治中再次赶赴延安,与“军事调停三人组”的周总理和马歇尔再次详谈,并邀请中共代表去南京协商谈判。

张治中与毛主席闲聊的时候,提出,“将来你们写历史的时候,不要忘了加上一句‘张治中三到延安’”。

毛主席听出来这话的弦外之音,“你也许将来还要到延安来。”

张治中很肯定地回答道,“不会再来了,和平实现了,政府改组了,你们以后都搬到南京去。”

张治中这句话中传递出来的信息已经很明显了,蒋介石邀请中共去南京和谈,实际上就是让他们去听听国民党接下来要如何掌权。

5月初,周总理带领众人去南京与国民党进行谈判,谈判只是蒋介石为了获得舆论支持,实际的谈判结果对蒋介石没有任何约束性。

次月,国民党集结22万大军,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蒋介石甚至还扬言要在三到五个月内消灭共产党领导的军队...

张治中留在北平,周总理促成张家人团聚

全面内战爆发后,蒋介石不仅没能消灭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迫于形势压力,于1949年元旦,发出“求和”声明,企图“划江而治”,以此保存国民党残余的军事力量,争取喘息的时间

1949年4月1日,张治中担任团长,与邵力子、黄绍竑等人组成的国民党和谈代表团赶赴北平,周总理则为中共方面的和谈代表。

和谈内容涉及军权、政权、管辖范围等多个方面,直至4月15日,国共谈判代表最终拟定了《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

次日,协定被送到南京,在国民党政府办公大楼内引起轰动,白崇禧当场发怒:“决不能同意,这不是投降吗?”

刚上任临时代总统才3个月的李宗仁,看完协议后,一言不发。

顾祝同直奔电报室,命人赶紧发给在浙江奉化的蒋介石。

蒋介石非常愤怒,严厉呵斥张治中:“文白无能,丧权辱国。”

随后,国民党发出正式声明,拒绝接受“和平协定”,标志着“北平和平谈判”正式破裂。

中共在协议上明确了最后的签字时间是4月20日,国民党拒绝签字,最后期限已过,解放军在江阴正式发起渡江战役。

4月21日晚,张治中收到了何应钦等人来的电报,询问他们什么时候回南京,南京方面会派专机去北平接他们。

张治中计划24日回去,但是代表团的其他成员持反对意见:“我们还有必要回去吗?”

代表团成员对南京政府失望透顶,认为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人不应该把谈判失败的责任全部都归结于代表团的“无能”。

也有人担心南京政府会“秋后算账”,也就是说,他们回到南京后,是死是活都不一定。

见大家都不愿意回南京,张治中心平气和地跟大家讲道理:

“我们是代表南京政府前来和谈的,谈判破裂了,我们也应该回去。我知道回去有风险,至于你们是回去还是留下,你们自行决定,但是我是首席谈判,我必须回去复命”。

周总理得知国民党代表团将于24日返回南京,于是与林伯渠、李立三等人赶紧前往六国饭店去见张治中。

周总理向张治中表达了我方的立场:“国共双方今后还有和谈的可能。我们非常希望代表团能够留下来”。

代表团成员本就想留下来,现在听到周总理这样说,非常开心,中共接纳他们,总比回到南京接受蒋介石审判要好。

只有团长张治中仍然坚持回去复命。

周总理向他分析,他当前的处境,提醒他,这两天国民党的特务在广州、上海等地开始频繁活动:

文白兄,‘西安事变’中,我们已经对不起一位姓张的朋友了,现在,不能再对不起你这位姓张的朋友了。

张治中自知自己回去凶多吉少,但是他不得不回去,因为他的家人都在南京。

周总理告诉他不用担心,其实,年初国民党在“蚌埠会战”中大败,国民党在南京的各个政府机关开始为撤退做准备。

那时,我党预测蒋介石可能会派张治中前来和谈,因此,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和中共上海局开始秘密保护张治中家人。

和谈破裂,蒋介石迁怒于张治中,国民党特务肯定会对他的家人下手,因此周总理立即下达密令,要求中共南京地下党一定要想办法把张治中的妻子和孩子送到北平或者其他解放区。

除此之外,周总理还要求地下党的同志要保护张治中的弟弟、已经起义的国民党第八十五军军长张文心的家人。

4月22日上午,张文心的妻子郑淑华母女三人坐上南京前往上海的火车,与大嫂洪希厚一家人在愚园路的一座小洋房里相聚。

次日清晨,地下党同志送他们去上海虹桥机场。

“机场人多,如果碰到熟人,你们就说是接人的。其他的什么都不要说,免得出了意外。”

另外,对方还嘱咐洪、张二人分开坐,不要聚在一起。

她们乘坐的是名为“空中皇后”的双引擎飞机,是国民党专赴北平接和谈代表团返回上海的专机。

等飞机起飞后,洪希厚才发现,除了他们两家人,还有五个乘客,好在她不认识这些人,这些人也不认识她。

飞机的目的是哪里,洪希厚并不知道,只知道是一个非常安全的地方,直至看到“青岛机场”几个字。

根据中共地下党的交代:“到目的地有人接,没有人接就不要动”。

洪希厚只能继续等下去,看到有几个人陆陆续续登机,但是没人前来跟她讲话,那就说明,青岛机场不是她的终点站。

家人们看她没动,其他人也都没动。

与此同时,周总理来到国民党代表团下榻的北平六国饭店。

张治中非常惊讶周总理突然来访,以为出了什么事情:“周先生找我有事情?”

“问白先生,我们一起去机场接客人。”

“客人?我认识?”

“你不仅认识,而是还非常熟悉。”

周总理的回答确实让张治中很困惑,他认识且熟悉的人很多。

到了北苑机场,周总理打趣道:“今天有去上海的飞机,问白先生走吗?”

张治中起初很慌,见周总理跟他开玩笑,摇摇头。

此时,一架飞机停落在停机坪上。

舱门打开,机舱里的人陆续走出来,张治中看到了妻子洪希厚、弟媳郑淑华以及孩子们和保姆。

张治中被眼前的场景震惊了,这才明白周总理的意图:“周先生,谢谢。”

看到孩子们向他们跑来,周总理示意他赶紧前去迎接。

身为军人的张治中,见惯了各种场面,此时,内心还是起波澜,真不知道应该怎样感谢周总理。

情分归情分,选择归选择,周总理还是希望张治中能明确自己的选择。

“文白先生的家人都安全了,我们大家都放心了。只是不知道文白先生现在是选择回南京复命?还是留在北平?”

“周先生,我决定留下来。”

从此刻开始,张治中正式抛弃国民党的所有身份,一心追随共产党。

1969 年 4 月 3 日,张治中病情再次突然恶化,紧急送往医院抢救。3天后,因病医治无效去世。

周总理得知此事后非常悲痛,他顶住压力,不仅给张治中设灵堂,还亲自去八宝山追悼会现场,为张治中主持遗体告别仪式。

仪式结束后,周总理向张治中家人转达了毛主席比较关心的两件事,于是便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毛主席让周总理代为询问的两件事情是:

“第一件事是:文白先生生前手头上的保密文件是如何处理的;

第二件事是:你们家的生活状况怎么样。”

张一纯理解毛主席和周总理的苦心,他很感激两位国家领导人对张家人的关心:

“总理,我父亲生前的所有文件,全部都交给中央有关部门妥善接管”。

周总理点点头,回复道,“处理好了就好。你们以后也要好好的。”

他喊来了站在不远处的丁江,对张一纯说,“今后你们家遇到困难了,直接找丁江。

张一纯在晚年时期,还很感激毛主席和周总理,正是因为有两位领导人的关照,他们才能一直生活得很好。

结语

张治中前半生为蒋介石尽忠,但是他并没有愚忠,没有执行蒋介石的“剿共”命令,也没有执行破坏国共关系的事情,可以看出他是一位深明大义的军人。

晚年,他“识时务”,为之后和平解放新疆,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