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和张良哪个厉害知乎(刘邦论功封侯时,为何萧何排名第1,韩信第21,张良却屈居第62名)

发布:2023-01-16 18:01:35
萧何和张良哪个厉害知乎(刘邦论功封侯时,为何萧何排名第1,韩信第21,张良却屈居第62名)

刘邦分封功臣后,有一天,把大家叫来,说:“你们都是列侯了,位次怎么排,说说吧。”没想到,大家都说曹参应该排第一。
刘邦心里很不爽。为什么呢?因为他还是想把萧何排在第一位。《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然必欲何第一。”
有人可能问,侯和侯之间还有位次区别吗?当然有了!不信你问问体制内的朋友,一个县有十来个副县长,谁排第一,谁排最后,开会时排列顺序都有严格规定,绝对不能乱。
古时封侯也是如此,也是分成三六九等。
刘邦动议一出,大家异口同声:“曹参身上有七十余处刀剑伤疤,攻城略地,战无不克,论功劳没人比得上他。我们认为,曹参应该排第一。”
大家的理由很充分,刘邦虽然不悦,但是没办法反驳,他也不好意思反驳,为什么呢?


《史记》记载的很清楚,“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酇侯,所食邑多。”当时,大家非常不满,他一个耍嘴皮子的凭什么比我们封赏还大,后来,刘邦抛出了著名的“功人”和“功狗”理论,于是“群臣皆莫敢言!”但是,不敢说不代表不想说!
萧何得了那么多实惠,为了一点位次虚名,再跟大家抢,刘邦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
没想到,到了平定列侯等级和位次的时候,大家一反常态,不为自己争功了,突然推出了曹参。读到这里,我觉得很有意思。
为啥一致认为曹参应该排第一呢?无外乎三个原因,一,曹参确实功劳大。二,曹参人缘好,起码比萧何好。三,大家猜透了刘邦的小心思,搬出曹参压萧何一头。
曹参功劳很大,这是不争的事实。一时之间,讨论眼看就要陷入僵局。
这时,关内侯鄂千秋看出刘邦的心思,见刘邦不方便说,就主动站出来,说道:“你们错了。曹参是攻取了很多城池,但那不过是一时的功劳。大王和项羽打了五年仗,我们中途战败好多次,大王只身逃走就有好几次。每到生死攸关的时刻,都是萧何从关中派遣部队补充前线,而这些都不是大王下令让他做的。”
刘邦一看有人替自己说话,很满意,眼神都透着温暖和鼓励。
鄂千秋接着说:“还有,陛下与项羽在荥阳对峙数年,萧何从关中源源不断运来粮食,从来没有耽误过一次事情。而且,陛下曾多次丢掉崤山以东的地盘,但萧何始终替陛下牢牢控制住关中。这都是万世不朽的功勋啊。如此看来,就是一百个曹参也顶不上一个萧何的功劳啊,怎么能让一时之功凌驾于万世之功之上呢!所以,应该萧何排第一,曹参排第二。”
刘邦很高兴,说:“你说的太对了。”欣然采纳鄂千秋的建议,把萧何排在了第一位,并且还特别准许萧何可以携带宝剑穿着鞋上朝。而韩信第21,张良却屈居第62!


关键时刻,有人替自己说了想说而又说不出口的话,刘邦说:“举荐贤才要进行奖励,萧何的功劳虽然很高,经过你的阐释才更加显赫。”于是,将鄂千秋加封为安平侯。
《史记》是这样记载的,“于是因鄂君故所食关内侯邑封为安平侯。”
看了吧,关键时刻,替领导说了一句话,立刻给涨工资啊!
这个故事,《史记》记载很完整。这样的事,现代仍有借鉴意义。有些话领导不便说,或者有些事领导不便做,如果有人站出来,替领导背锅,给领导解围,领导能不将他引为知己吗,升职加薪还是问题吗?
我很喜欢读《史记》,因为它简直就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让人鉴古知今,在成长的道路上少走很多弯路。怪不得有人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中每个故事都充满哲理和智慧,读了之后你会明白:成功需要智慧,沟通需要技巧,处事需要谋略,人性不能违背……读史可以明智,真的挺有道理!
因此,我强烈建议大家读一读《史记》。哪怕读一遍,都会觉得获益匪浅。
很多人文言文底子薄,我有个经验,一定要看白话文翻译的。咱们看《史记》是借鉴历史,不是研究历史,没有翻译很难看懂,太浪费时间。
还有一点提醒大家,知识比门面重要。比如豪华版《史记》,动不动就大几百元,其实很不划算,毕竟谁的钱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
这里,我给大家推荐一套《史记》。这套《史记》特点,一,白话文翻译,谁都能看懂。二,精装锁线装订,无论是收藏还是馈赠,都很有面子。三,文白对照,翻译精准,很好理解。
这套《史记》厚厚四本,仅售99元,原价可是696元呢。 #423头条知识节# ,过去买一本,现在买一套,可以说是超值了。
我吹的越多,你可能越不信,这样吧,你读一读就知道了,才98元而已。如果想学习,点击下面【看一看】就可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