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萧何还是张良一样(李善长刘伯温被朱元璋认为一萧何一张良,为何一人封公一人封伯)

发布:2023-01-16 18:02:04

李善长和刘伯温都是朱元璋的开国功臣,是朱元璋的左膀右臂。

朱元璋常将李善长比作萧何,“这是上天将此人授朕。他的功劳,朕独知之, 其他人未必尽知。当年萧何有馈晌之功,千载之下,人人传颂,与善长相比,萧何未必过也。”

朱元璋之所以说“朕独知之”,是因为李善长从朱元璋起兵开始,一直随他南征北战,鞍前马后,为朱元璋立下汗马功劳。

诸葛亮是萧何还是张良一样(李善长刘伯温被朱元璋认为一萧何一张良,为何一人封公一人封伯)

(刘伯温)

刘伯温是朱元璋的第一谋臣,朱元璋多次称他:“吾之子房也。”此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为朱元璋提出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战略路线。在朱元璋灭元的战役中,功不可没。

民间有赞:“三分天下诸葛亮 ,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

李善长是朱元璋的第一功臣,刘伯温是朱元璋的第一谋士。二人的功劳在朱元璋的眼里应该不分伯仲。按理,朱元璋在论功行赏,封侯拜爵时,应该差别不大吧。

洪武三年,朱元璋开始对有功之臣大肆封赏,一共封了六位公爵。他们分别是: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遇春、曹国公李文忠、卫国公邓俞、宋国公冯胜。李善长居第一位,没有刘伯温!

紧接着封了28位侯爵,大将汤和排第一位,仍然没有刘伯温!

一个月后,朱元璋封刘伯温诚意伯!而且,在所有的伯爵中,刘伯温排名最后。

关键是,这些封号是和俸禄匹配的。我们来看一看刘伯温和李善长的俸禄差别。

李善长的公爵位,一年的食禄是4000石,而刘伯温却是240石。数学好的同学,可以算一算,足足相差16倍啊。还有更过分的是,同为伯爵的汪广洋,食禄都有360石。

刘伯温虽内心澎湃,但面如止水,他平静地接受了。

(朱元璋)

朱元璋为什么要这样对待他的第一谋士刘伯温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李善长是朱元璋的同乡。

当初随朱元璋起兵的老乡,后来在朝廷抱团,形成了淮西集团,也就是老乡会。

这些人以李善长为首,还包括徐达、李文忠、胡惟庸、常遇春等一大批名将。他们大都20岁左右就追随朱元璋东征西讨,南征北战,为朱元璋的帝王江山立下赫赫战功,朱元璋的一多半江山是这几位打下来的。

所谓“苟富贵,勿相忘”(至少朱元璋封赐功臣时是这样想的),对于这些老乡,也为自己的声誉着想,朱元璋自然不会亏待他们。

而刘伯温从愤然辞去明朝官衔,到投奔朱元璋,不过短短几年,虽屡有奇功,但刘伯温毕竟是个外乡人,在朱元璋厚重的乡土观念里,自然没有刘伯温的份儿。

第二,刘伯温曾是元朝旧臣。

当初,刘伯温投靠朱元璋时,是因“军功不录”而弃官,对于一个曾经立誓要忠于元朝的儒者,与元朝并无大恨,但终究弃元投明,难保不会又生反叛之心。朱元璋对刘伯温的过往是有所忌惮的。

第三,刘伯温太过聪明,受朱元璋猜忌。

(李善长剧照)

​朱元璋曾经就丞相人选征求过刘伯温的意见。

朱元璋想换掉李善长的丞相,问刘伯温:“除了善长,谁能为相?”

“这种事非为臣者妄议。”意思是说,该皇上决定。

朱元璋又问:“宪(杨宪)如何?”

这明显是老朱为刘伯温下套,因为杨宪是刘伯温一伙的,但聪明一世的刘伯温居然没看出来。

“宪有相才,但无相之气量”。

朱元璋追问:“汪广洋呢?”汪广洋是朱元璋的老乡。

“此人很浅薄”。刘伯温如实回答。

“那胡惟庸呢?”朱元璋提出第三人,这人是刘伯温的死对头。

“譬之驾,惧其偾辕也。”刘伯温说胡惟庸是一头牛,而且容易翻车。

朱元璋笑着说:“看来丞相之位只有先生能胜任了。”

聪明的刘伯温犯了少有的大错,因为朱元璋是疑心极重的人。

第四,刘伯温对于朱元璋并非缺一不可。

刘伯温是谋士,文臣,打仗或不可缺,但治理国家,未必离了刘伯温就不行。而且现在天下一统,人才尽为我所用,最不缺的就是人才。

而李善长则不同,智勇双全,国家新定,平叛乱,扫余孽,还需仰仗于他。

(参考资料:《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