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写的书(萧何收取的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对刘邦战胜项羽及建国的积极意义)

发布:2023-01-16 22:00:34
一,《萧相国世家》开篇就说,萧何异能,不爱钱爱典籍

简单地说,刘邦之所以会用四年的时间拖垮项羽,然后围而歼灭,这同他有战略包围项羽的意图和实施的决策方案有极大的关系。

萧何写的书(萧何收取的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对刘邦战胜项羽及建国的积极意义)

秦国文字,篆书

这些战略意图和实施方案不是想当然地制定而来的,它是有事实依据而制定的。这要从萧何收取秦帝国图书档案馆说起。

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沛公进了咸阳,将领们都争先奔向府库,分取金帛财物,唯独萧何首先进入宫室收取秦朝丞相及御史掌管的法律条文、地理图册、户籍档案等文献资料,并将它们珍藏起来。沛公做了汉王,任命萧何为丞相。项羽和诸侯军队进入咸阳屠杀焚烧了一番就离去了。汉王之所以能够详尽地了解天下的险关要塞,家庭、人口的多少,各地诸方面的强弱,民众的疾苦等,就是因为萧何完好地得到了秦朝的文献档案的缘故。

掌握了这一手资料,只要认真研究一番之后,天下大势就有个大致印象了。这叫按图索骥,成竹在胸。

秦始皇统一中国典礼

秦始皇治理国家,可以说是一应俱全。尤其是"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更是事事关心。秦国自秦孝公以来的典章制度,天下形势强弱都汇编成册,藏入国家档案馆中。萧何是秦始皇的犹秀的基层干部,工做能力强,业务精湛,连秦朝巡视地方调研基层的督察都赞叹不己,要推荐萧何从地方到中国去为朝廷作更大的工作。但是,萧何愿意留在地方历练。可见萧何的工作能力识别能力是非比寻常的。所以他认识与其他人不一样,这就是他不同于常人之处。不去仓库要财物,而是完整地接管了秦帝国国家档案馆,他保护起来,派人保护整理,组织骨干认真学习,然后首先在接管区的巴蜀汉中关中推行去除了恶政苛政的政令制度。这当然要从经济,军事,政治制度,大政方向等方面论述。

汉高祖刘邦

二,刘邦入关的"约法三章",实质上是在培养民

1,项羽入关比刘邦晚了差不多二个月。这二个月刘邦已经在关中,汉中,巴蜀等未遭遇大的战火的地区废除了秦朝的苛刻律令,推行仁政,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赢得了民心,增进了他与关中地区上层贵族官僚宗室间的"友谊″。在这几个郡县基本上站稳了脚跟。刘邦在巴蜀汉中关中的成功背后,是萧何在运用落实秦国图书典籍档案里的珍贵资料所取得的成果。

项羽违背楚怀王当初的约定,不给刘邦早先就约好的关中王,而是把他分配到了汉中去做汉中王。本来刘邦只是封的巴蜀,汉中是张良托项伯说服项羽要来的。为什么要汉中呢?因为汉中是块跳板,它连接着巴蜀和关中,关中又与关外相通。所以按秦帝国档案馆珍藏的地形图而言,刘邦去巴蜀,没有汉中才是给封死。在当初只有栈道相通,而栈道的这一头在汉中境内,另一头在蜀中。有没有了汉中是不一样。

去管理巴蜀汉中这三个"不毛之地"是项羽范增缺乏了解该地区,不够重视,说白了,他们没有秦国图书档案提供的判断依据,自以为得计想困死刘邦所以分封刘邦到了这个"秦之迁人皆居蜀"流放地方。刘邦没有反对了,而是默默地去了。为什么笔?

一来他没有力量来反对,他当时在关中有十万人马,被封汉中王时,被项羽分化了七万余,剩下三万多人跟随,之后,这里面还有一天比一天为烈的逃跑,到汉中南郑时已经不足三万人马了。这点人马反什么?以卵击石呀!

进入汉中的士兵

二来这个地方不错。萧何接管了秦国国家档案馆后,就复查人口田亩财赋税收,知道这个地方不穷,实际上富得流油,它们未遭战乱。司马错平蜀后,又带去铁器,财富持续增长。刘邦的一帮子人三万多也就去了,刘邦当时是没有反对的,他不乐意是没分到关中而已。

萧何拥有档案里的珍贵资料 ,他们可以依据这些资料从容不迫地了解天下地形,物产,关隘,山川,河流……并用来治理巴蜀汉中地区。以后推广到关外……

2,刘邦在彭城大战惨败后,萧何治理关中的作用凸现了。刘邦当时无路可投,众朋友看到项羽强盛,又作了墙头草。纷纷跑到项羽旗下报道,领积分去了。刘邦把一对儿女送回关中,立了儿子刘盈为王太子,丞相萧何辅佐王太子管理巴蜀汉中关中。刘邦派人剿灭章邯后出关,因为他有萧何提供的兵员粮草。又可以同项羽干一场了。

三 ,战略决策方面

刘邦再次出关后,野心完全暴露,这是"分进后合"的全局观念。战争的覆盖半径是全盘的涵盖。这些依据,离不开谋士点拨,更重要的是秦国绘制的地图在这时发挥了作用。刘邦得到关中兵员粮草后,准备与项羽再战。刘邦与项羽打成了僵局,在荥阳展开拉据战,天天小战不停大战不打,双方耗时耗粮,旷日持久,不知如何收场。刘邦也觉得没法,研究地图材料找突破口,正好有谋士对他建议开辟北方战场和南方战场,三面迂回楚国。于是有了韩信去赵代,刘贾走南路,随何去九江,刘邦自己正面阻击项羽的战略构想。

楚汉

郎中郑忠乃说止汉王,使高垒深堑,勿与战。汉王听其计,使卢绾、刘贾将卒二万人,骑数百,渡白马津,入楚地,与彭越复击破楚军燕郭西,遂复下梁地十馀城。

开始分路开战了。

四,军事方面,分进合击

1,刘邦自己正面坚守主战场,拖住楚军主力为上策。他碰上了一个袁生,袁生对他说:汉王之出荥阳入关,收兵欲复东。袁生说汉王曰:汉王与项王打了两三年,你常常打不过。不如从武关南下。让韩信开发北方战场,项羽必然分兵镇压,你的负担就减轻了。

“汉与楚相距荥阳数岁,汉常困。原君王出武关,项羽必引兵南走,王深壁,令荥阳成皋间且得休。使韩信等辑河北赵地,连燕齐,君王乃复走荥阳,未晚也。如此,则楚所备者多,力分,汉得休,复与之战,破楚必矣。”汉王从其计,出军宛叶间,与黥布行收兵。

汉王认为有理,无条件同意。

2,韩信的成功得力于秦国图书挡案的帮助和影响

韩信是萧何追回来的,这在当时,韩信是萧何的朋友,更是汉国的大将军。他可以利用这些文献档案学习充电,了解天下行军屯兵之地,以自己天生的军事艺术才能,结合文献档案里的记载的地理地形,形成自己的一套战术策略。这就不难理解他在刘邦手下会干得卓有成效,他在此之前,从来没有打过大仗,到了汉中后开始就制定了收复关中的"暗渡陈仓"之战,降服了二个秦王,又出关打下韩国,回头把章邯圈死在废丘动弹不得。

韩信

二年,汉王东略地,塞王欣、翟王翳、河南王申阳皆降。韩王昌不听,使韩信击破。

韩信被萧何带进了汉王大营,这些挡案他是可以接触得到的。否则,他不会对关中地形那么熟悉。他制定暗度陈仓之计 就是有这些资料为蓝本的。否则没法解释一个关外汉会对关中地形城池关口如此地熟悉。如此地运用如自,了然于胸,这对他以后取得的成就大有关系。

韩信下魏、破代、战赵国陈馀于汦水河畔。他身边还有个人,人称活地图的张耳,张耳对赵国地区的地形特别孰悉,他当过常山王,接触到了秦国的文献挡案,作为赵王歇的丞相,必然会研究文献资料以治国安邦。刘邦派他协助韩信,有参谋长的作用。关键是张耳熟悉燕赵地区的形势险要。赵国打下之后,张耳留在赵国。韩信去齐国,这一路基本上遏制住了楚国北进的路"张耳韩信往来救赵",这一句,表明项羽来夺赵国,但没成功。

3,南路刘贾成功地到了寿春,在项羽后方劫掠粮草,鲸布也在九江反对项羽。他们策反了楚国大司马周殷,使项羽雪上添霜。

项羽

4,项羽南征北战,身心疲惫。不想打了。划鸿沟讲和,之后带兵回彭城,半路上遭到汉军追击,行至固陵,被刘邦追上,双方恶战一场,项羽把刘邦打趴。怎么办?张良想了个办法用土地换兵力,分项羽的彭城九郡的土地。怎么分?拿地图来,秦朝的地图上不是标明了的吗?

汉王复入壁,深堑而自守。谓张子房曰:“诸侯不从约,为之奈何?”对曰:“楚兵且破,信、越未有分地,其不至固宜。君王能与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即不能,事未可知也。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穀城,以与彭越: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汉王曰:“善。”于是乃发使者告韩信、彭越曰:“并力击楚。楚破,自陈以东傅海与齐王,睢阳以北至穀城与彭相国。

具体操作就是:楚国灭亡后,从陈县以东到大海与齐王,睢阳以北至穀城与彭相国。这样,韩信,彭越就来了,他们各自带着大部分兵力来合击项羽。没分够土地他们不会来,没见地图上板上钉钉的标记不点头。当初秦昭王骗蔺相如,就是没有点清楚十五座城池的具体位置,能骗得过赵国使者吗?张仪骗楚怀王商於六百里地,楚怀王连具体位置都不问清楚,能不挨骗吗?

所以,地图很关键。韩信彭越看清楚了才来,不好骗了。

4,刘邦逢乱亲征

韩信被挂了,刘邦逢乱亲征,他也可以打败乱臣,平定动乱。

汉高祖刘邦

汉朝北方地区是当年韩信纵横的天下。韩信不想出力了。刘邦自己干。所以他是逢乱必上战场。他的参谋団厉害的同时,他自己也厉害,他对平定陈豨的表现出的博学和地理知识让许多战将汗颜:

上自往,至邯郸,喜曰:"豨不南据漳水,北守邯郸,知其无能为也。"

怎么知道陈豨无能为力?是刘邦熟悉这场战役的地形。可见他这个皇帝还是有学习心得的。这样的事例在《史记》里到处都是。三进三出成皋,把楚军转昏了脑袋,凭借项羽精兵强将也过不了荥阳城往西一步。

五,听建议迁都,正是借鉴了秦都咸阳的优势特点。(政治制度和大政方针上,取法秦制)

刘邦已经在洛阳建都。许多大臣也愿意在洛阳呆下去。但是,一个叫娄敬的以地势形态让皇帝迁都回关中。并得到张良的支持。

"且夫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夫与人斗,不搤其亢,拊其背,未能全其胜也。今陛下入关而都,案秦之故地,此亦搤天下之亢而拊其背也。”

如果刘邦没有先前做汉中王的经验,没有对当年以秦法令制度恢复关中巴蜀汉中的富庶,如果没有关中在楚汉时的大力支撑,恐怕不能产生共呜,迁都之事想都別想。这正是秦人都关中的原因,以此扫荡了关外六国。由此反映出"汉承秦制"的核心:从上到下,从内到外地对汉朝立国的影响。一套官僚体制被汉高祖取舍一下,全面在汉朝推行起来。连都城也迁了回来与秦都做邻居,可见秦汉二代的继续关系。秦汉的连续性,不仅前者给后者制定了完整的法令法规等文献,而且在国家治理上也有罕见的继承顺序。

长安气势磅礴的城门

1,张良支持刘敬的补充理由其实就是步秦国建都咸阳的另一个版本。

洛阳是险固,但它地域狭小,不过几百里方圆,土地贫瘠,四面受敌,这里不是使用武力周旋的地方。而关中地区则不同,关中东面有崤山、函谷关,西面有陇山、岷山,中间肥沃的土地方圆千里,南面有富饶的巴、蜀两郡,北面有放牧的胡苑之利,依靠三面的险阻来固守,只用东方一面控制诸侯。如果诸侯安定,可由黄河、渭河运输天下粮食,往西供给京都;如果诸侯发生变故,可顺流而下,足以运送物资。这正是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臣以为娄敬的建议是对的。

汉高祖听了两个臣子的话。立即下令迁都关中。

2,西汉初年,汉高祖之所以定都关中,根本上说是当时的政治形势所决定的。西汉立国之初,基本采取的是以关中制关东的基本国策。在这种局面之下,刘邦君臣采取了立足关中,制衡关外诸侯。这与当年秦国与六国相似。秦国因此定都咸阳。这就决定了西汉初年只能采取同样的霸道路线,而非王道政治。从经济角度来说,经历了秦末战争和楚汉相争之后,关东地区相对残破,而关中地区则少有破坏。在楚汉相争之中,关中地区一直是刘邦稳定的大后方,加上刘邦因袭秦国的那一套从档案馆里留下来的各方面的秦朝制度典章。在战时刘邦得以战胜了项羽,立国后又足以安邦定国。

萧何和曹参

因此,萧何的功劳为三杰之前,地位在百官之首,就在于他取得了这些文件档案,并加以修好后施行。对刘邦夺取天下产生了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