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是好人吗还是坏人(浅析西汉相国萧何的谋国与自保)

发布:2023-01-16 22:02:50

西汉初年,国家稳定,刘邦也开始对众位大臣进行论功行赏,在这次论功行赏的过程中,众位大臣发生了十分激烈的争执,最终,萧何凭借自己的功绩,成为了这次封赏的最大收获者,甚至还获得了史无前例的封赏。

但萧何却犯了一个大忌讳,获得封赏之后没有丝毫推迟,立刻欣然接受,这是作为大臣的忌讳,也是后来刘邦多次猜忌萧何的原因。

那么萧何最终通过什么办法,成功打消了刘邦的猜忌,能够善终呢?

萧何是好人吗还是坏人(浅析西汉相国萧何的谋国与自保) 一、功臣第一

(一)“猎人与猎狗”

天下初定、论功行赏,这可能是西汉群臣最不团结的时候,因为面对金钱和权力,谁都无法控制自己的欲望,而且刘邦也给足了众人面子: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刘邦的一席话让众人情绪高涨,原来刘邦真的要实现当年“共享天下”的诺言。

那么这份功劳究竟该怎么分呢?

为了服众,刘邦先是让众臣自己去评断,接着又让张良开了一个头,他封赏张良三万户来表示对他的认可,而张良则主动推辞,说自己不配三万户,在张良的推辞之后,众位大臣就有了一个判断标准,接下来的封赏还比较顺利。

但是到了萧何的时候,矛盾出现了,无论是萧何本人的功绩,还是刘邦对以文治国的想法,萧何都是要居功首位的,但那些武将就不服了,纷纷以自己的战绩来争辩,可刘邦早就做好了准备,以“猎人与猎狗”的理论,成功说服了众人。

其实这其中也有刘邦的私心,因为萧何对刘邦的态度,可谓“倾其所有”,刘邦去服徭役的时候,萧何给了刘邦二百钱,让刘邦可以衣食无忧,而在刘邦起势的时候,萧何几乎是带着全族的人和钱财去支持他,没有萧何当初打下的底子,十个刘邦加起来也不够看,再加上关内侯慷慨激昂的述说,这次封赏萧何居首位。

但接下来的事情,就有点出乎刘邦的预料了。

(二)萧何的失误

作为初汉三杰,萧何与张良都是聪明人,在刘邦看来,张良已经做好了示范,萧何应该也不会太差,居功首位,给足了萧何面子,可带剑穿履上殿,入朝拜见不必小步快走,让萧何的历史地位急剧升高,这个时候萧何应该主动推辞一番,降低自己的封赏标准,以此来表示对汉朝和刘邦的忠心。

可让刘邦和张良吃惊的是,萧何竟然二话不说接受了,这无疑是给自己挖坑。

要知道“可带剑穿履上殿,入朝拜见不必小步快走”可不是简单地封赏,而是给了萧何随时可以击杀刘邦的权力,按道理来说萧何应该主动提出拒绝,可也许是当局者迷,萧何没有提出反驳,这让他在汉朝的地位十分尴尬,随时可能刘邦第一个动手的对象。

那么面对这种情况,萧何究竟该如何去保护自己,获得刘邦的信任呢?

二、谋国

(一)前期铺垫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萧何敢于接受刘邦如此“过分”的封赏,也有自己的原因,因为萧何早已不止一次地对刘邦表达自己的忠心,除了对刘邦的各种投入外,萧何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那就是提供人质。

在楚汉相争时期,萧何并没有亲自上战场,而是主要负责后方的管理和粮草筹集等工作,换句话说,此时的萧何才是对刘邦威胁最大的人,只要萧何起兵,刘邦完全无法及时做出反应,只能定期派回使者来探探萧何的底。

虽然萧何的确忠心,但还是需要做出一定的反馈,一开始萧何对这件事没有太大的反应,还是在手下明确指出后才明白,这些使者并不是真正的关心和慰问,而是监控萧何,那么萧何该如何去做呢?

在经过手下的提醒后,萧何将自己的族人几乎全部派到了刘邦的身边,这才成功打消了刘邦的顾虑,再加上萧何为人从不结党营私,也从来不在朝中安插自己的势力,所以多年来一直没有被猜忌,可这次论功行赏之后,萧何必须做出一些事情来挽回自己的失误。

(二)败也萧何

韩信是汉朝第一大将,也是刘邦获胜的奠基者之一,但韩信却一直是刘邦的眼中钉,因为韩信不仅对权力和执着,而且韩信年龄较小,刘邦不可能接受自己死后,汉朝还有这样一位强大的异姓王存在。

但因为约法三章的缘故,刘邦不能动手,只能有刘邦身边的吕后动手,可吕后是一个后宫的女人,他怎能拿捏得了韩信,于是这个时候,吕后找到了萧何,这对萧何也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兄弟情义和背信弃义必须二选一。

最终,为了表达对汉朝的忠心,萧何选择帮助吕后处理掉韩信,这就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来源。

这次出手,让萧何在汉朝和刘邦心中的地位再次提升,还获得了更多的封赏,可是这时萧何的老毛病又犯了,对于新的封赏,他再次毫无拒绝的接受了,绕了一圈下来,萧何相当于前功尽弃。

三、自保

作为一个大臣,萧何几乎是一个完美的人,治理国家的各国方面,他几乎全部都做到了极致,可以说汉朝在脱离刘邦等人后,依旧可以正常运转,还可以越来越好,但这也容易引起猜忌,在好不容易获得刘邦的信任后,萧何再次犯错,那么萧何是如何从这次危机中成功脱身的呢,这一切都要感谢一个叫做召平的人。

(一)主动推辞

在获得封赏后,萧何非常开心,在家里大吃大喝的庆祝,可召平去突然穿着孝服来到萧何面前哭丧,令萧何疑惑不解,但召平却直接告诉萧何他大祸临头,因为在上次封赏后,萧何获得了在城中圈养500士兵的权力,这意味着萧何此时已经具备的反叛的资格。

此时萧何终于反应过来,立刻来到刘邦面前辞去上次的封赏不说,还主动捐出大量钱财充实国库。

这件事让刘邦龙颜大悦,对萧何夸奖有加,暂时放下了对萧何的警惕之心,但刘邦没有想到,萧何竟然还能第三次犯错。

(二)皇权大忌

在这件事过后,淮南王英布叛乱,刘邦只能亲自带兵讨伐,萧何也按照多年惯例留守后方大本营,这件事本来没错,但萧何还是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他做的太好了,好到在城中,萧何的威望已经快要超过刘邦,尤其是此时刘邦不在,萧何又一次大祸临头。

于是萧何听从了手下“自污”的建议,做了很多让民众怨声载道的事情,刘邦回朝那天,无数百姓来到刘邦面前告状,诉说萧何的问题,刘邦听到这件事后没有丝毫恼怒,反而内心十分惊喜,他知道萧何已经想通了这件事,简单的说了一句:你自己去和百姓谢罪吧,就宣告了这件事的结束,可以说对萧何没有任何惩罚。

但萧何此时智商再次下线,主动提出让刘邦拿出一块地给百姓耕种,这件事让刘邦勃然大怒,他气的不是萧何向他索要土地,而是萧何竟然又要跳过他,自己去做老好人,这是典型的皇权大忌,好人都让萧何做了,还要刘邦干什么。

于是刘邦一气之下将萧何打入大牢,明着是治理他的罪,其实是让他自己好好想一下。

这次经历,让萧何终于想通了一切,在出狱后变得十分低调,也获得了刘邦和吕后的一致认可,不但在接下来岁月中一直都是汉朝的中流砥柱,还在惠帝时期继续担任丞相。

萧何虽然最后得到善终,但其中的过程也十分的惊险,如果不是刘邦对他非常信任,再加上身边有高人点拨,萧何随时有可能身死。

萧何的能力毋庸置疑,初汉三杰并非浪得虚名,但萧何却不是一个好的臣子,或者说他并不明白官场的生存法则。

想要在官场之中生存,必须获得皇帝的信任,这就要求臣子做到两点,一个是推辞一些功劳,另一个就是暴露自己的问题,让皇帝抓到你的软肋,而在这个方面,和珅就是最好的教材。

和珅虽然是一个贪官,但他确是乾隆宠臣,起码在乾隆时期,和珅的确是第一权臣,那么和珅为何能走到这一步呢,首先,和珅有着自己明显的漏洞,那就是贪财,和珅的贪财人尽皆知,乾隆自然也知道。

其次,和珅对权力的兴趣不大,或者隐藏了自己的欲望,简单来说,和珅就是一个单纯的大臣,一个随时可以被撤职的大臣,再加上他从不结党营私,对皇权几乎没有任何威胁,再加上他得罪了不少大臣,在朝中是孤家寡人的存在,所以乾隆自然更加的信任他。

萧何经常引起刘邦的猜忌,就是因为他对皇权造成了一定的威胁,且不会隐藏自己,不过好在从大牢中走出的萧何,学会了夹起尾巴做人,最后不但获得了善终,还留下了自己的千古佳话,锋芒毕露的结果就是早早被折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