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人类的好色不分季节

发布:2022-06-27 00:15:31
杨绛:人类的好色不分季节 有关人的问题

文/杨绛

人有灵魂

我首先要说,人有灵魂。每个人都有一个身体,而身体具有生命,称灵魂。灵魂是看不见的,但身体有没有生命却显而易见。死尸和活人的区别看得出,摸得着。所以每个活着的人,有肉体,也具有生命。我已经说过,人的生命不是草木、虫蚁的生命,也不是禽兽的生命,我们称一条人命或一个灵魂;名称不同而所指同是人的生命。下文我避免用“一条人命”而采用“一个灵魂”,因为在我国文字里,“命”字有两重意义。生命(life)称命;命运(fate)也称命,例如“薄命”、“贫贱命”、“命大”、“生死由命”等。同一个字而所指不同,在思维过程中容易引起混乱,导致错误。灵魂是否不灭,可以是问题;而活着的人都有生命或灵魂,是不成问题的。可以肯定地说:人有两部分,一是看得见的身体,一是看不见的灵魂。这不是迷信,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人有个性

人的体质不同,性情各别。古希腊医学家认为人的性情取决于这人身体里某种液体的过剩。人的个性分四种类型:多血的性情活泼,多痰的性情滞缓,多黄胆汁的易怒,多黑胆汁的忧郁。欧洲人—直沿用这种分类。我们所谓“个性”,也称“性子”,也称“脾气。活泼的我们称外向,滞缓的我们称慢性子,易怒的称急性子或脾气躁,忧郁的称内向。不过这种分类,只是粗粗地归纳,没多大意义,因为每—种类型包含许多不同的性情呢。急性子有豪爽的,敏捷的,冒失的,也有粗暴的。慢性子有沉静的,稳重的,死板的,也有傻呆的。反正性情脾气各人各样,而且各种类型的区别,也不能一刀切。有人内向,同时又是慢性子或急性子。我只求说明:体质不同,性情各别。老话:—棵树上的叶子叶叶不同,人性之不同各如其面。按脑科专家的定论,各人的脑子,各不相同。常言道:一个人,—个性;十个人,十个性。即使是同胞双生,面貌很相似,性情却迥不相同。

个性是天生的,到老不变。有修养的人可以约束自己。可是天生的急性子不能约束成慢性子;慢性子也不能修养成急性子。婴儿初生,啼声里就带出他的个性。急性子哭声躁急,慢性子哭声悠缓。从生到死,个性不变。老话:“从小看看,到老一半”;“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七十二变,本性难变”。塞万提斯在他名著《堂吉诃德》里多次说:老话成语,是人类数千年智慧的结晶,韩非子说:“古无虚谚。”他们的话确是不错的。

每个人天生有个性,个性一辈子不变,这是可以证实的。天地生人,人多得不可胜数。但所有的人指纹不同,笔迹不同,也是个性不同的旁证。

杨绛:人类的好色不分季节 人有本性

1、本性的意义

▲▲▲

人有本性,指全人类共有的本性,而且是全人类所特有的。猫有猫性,狗有狗性,牛有牛性,狼有狼性,人也该有人性。人性是全人类所共有的,同时也是全人类所特有的。不分贫富尊卑、上智下愚,只要是人而不是禽兽,普遍都有同样的人性。

2、什么是人的本性?

▲▲▲

首先,“食色性也”,不是指人的本性吗?用“色”字就显然指人而不是指禽兽。因为禽兽称“发情”,不称“好 色”。每个人都有肉体,有肉体就和其他动物同样有兽性。不过人的兽性和其他动物不一样。禽兽发情有季节,发情是为了繁育后代。人类是好色不分季节的,而且没个餍足。有三宫六院的帝王还自称“寡人好色”哩。禽兽掠食只求餍足,掠食是为了来保全生命。人的食欲却不仅仅是图生存,还图享受。人不仅要吃饱,还讲究美食。孔子不是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吗(《乡党第十》)?食与色,人之大欲,但人之大欲,不仅仅是为了自身和后代的生存,还都图享受呢。

其次,灵性良心。禽兽的填写不仅有食欲、性欲。禽兽都是良知良能,连虫蚁也有,例如蚂蚁做窠、蜂酿蜜,鹊营巢、犬守门,且忠于主人。人当人也有良知良能,不输禽兽虫蚁,而超越禽兽虫蚁。

我国孔孟之道,主张人性本善。孟子说:“人之所以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注解说:“良者,本然之善也。”就是说,不由人为,天生就是好的(《孟子•尽心》)。注解的解释,不如《孟子•告子》一章里讲得具体。孟子说: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都是每个人都有的。人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就表示人有仁、义、礼、智等美德。这都不是外加的,而是原来就有的。接下来,孟子引《诗经•大雅•烝民》之篇:“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称赞这首诗:“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民之秉彝也(就是说,这种美德是人性本来就有的),故好是懿德(就是说,所以爱这种美德)。”《孟子》下文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等等“仁义之心”称为“良心”,而随它消失,“放其良心者……则其违禽兽不远矣。”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注:操之则在此,舍之则失去。

从孔孟的理论里,我们可以看到,人类不仅有良知良能,而且超越禽兽,还有良心。良心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等等仁义之心。人性中天生有仁义礼智等道德心,称良心。如果不能保住良心,随它消失,就和禽兽一样了。(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这里暂且不谈,留待下文)

西方人把“良知良能”称“本能”或者“本性”或者“天性”,而“良心”亦称为“道德心”。就是说,每个人天生懂得是非,善恶等道德价值或标准,而在良心的督促下,很自然地追求真理,追求完美,努力按照良心上的道德标准为人行事。假如该做的不做,或做了不该做的是,就受到良心的谴责,内疚内愧(参见西方辞典上instinct和conscience条)。我嫌这一堆解释太啰嗦,试题用一个融合中外而明白易晓的词儿,概括以上一大堆解释。禽兽都有良知良能。人的良知良能与禽兽的不同而超越禽兽,我就称为“灵性、良心”。“灵性”是识别是非、善恶、美丑等道德标准的本能;“良心”是鼓动并督促为人行事都遵守上述道德标准的道德心。“灵性良心"是并存的,结合”知”与“行”两者。

下文我就用“灵性良心”来代表人的良知良能了,并且也不用引号了。这是人所共有的而又是人所特有的本性。凡是人,不论贫富尊卑、上智下愚、都有灵性良心。贫贱的人,道德品质绝不输富贵的人。愚笨的人也不输聪明的人,他们同样识得是非,懂得好歹。我认识好几个一介不取于人而对钱财十分淡漠的人,他们都是极贫极贱,毫无学识的人。昧了良心,为名为利而为非作歹的,聪明人倒比愚人多。据农村人说,山里人最浑朴善良。乡里人和山里人,并未受到特殊教育,只是本性未受污损。他们认为人愈奸,心愈黑,愈得意发财。当然这不能一概而论,但不分贫贱尊卑、上智下愚,都有灵性良心是肯定的。

杨绛:人类的好色不分季节

3、每个人都具有双重本性

▲▲▲

人是灵魂与肉体的结合,灵与肉各有各的本性。“食色性也”是人的本性,灵性良心也是人的本性。这两重本性是矛盾的,不相容的。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看到这两种不相容的本性。

出生的婴儿只要吃足奶,拉了屎,撒了尿,换上干净的尿布,就很满足地躺在床铺上,啃着自己的拳头或者脚趾,自说自讲,或和旁边的亲人有说有讲,尽管说的话谁也不懂,婴儿纯是一团和爱。出生的婴儿还不会笑,但梦里会笑,法国人称“天使的微笑”,做妈妈的多半见过,是无法形容的宁静甜美。以后婴儿能笑了,但不能笑出“天使的微笑”了。不过婴儿的笑总是可爱又令人快乐的。婴儿渐渐长大,能听懂大人的赞许,也会划手划脚表示欢欣;假如听到大人责骂,也会哭,或忍住不哭,嘴巴瘪呀瘪地表示委屈或无奈。

一岁左右,都懂事了,不会说也会嗯嗯地比划着指着示意。会说话了,会叫爸爸妈妈等亲人了,这时什么都懂,什么都学。小娃娃最令人感到他有灵性良心。他知好歹,识是非,要好。他们还没有代表个人意识的“自我”(self)。小娃娃都不会自称“我”。大人责骂称呼他,如“宝宝”、“娃娃”、“毛毛”、“臭臭”,还要加上一个“乖”;尽管“乖”字还不会说,咬着舌子也要自称“乖”。我认识亲友家不知多少“乖宝宝”或“乖毛毛”等娃娃呢。有人说,要好不是天性,是妈妈教的。小娃娃怎么教呀?无非说:孩子要乖啊,要听话啊。他们觉得这就是好。小娃娃都要求好,长大了才懂得犟,长大了才有逆反心理呢。天真未凿的婴儿,是所谓“赤子”——“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的“赤子”。婴儿都是善良的。有凶恶的婴儿吗?婴儿没有凶恶的,但是婴儿期很短,赤子之心很快就会消失。

小孩子渐渐成长,渐渐不乖,随着身体的发育,个性也增强,食欲也增强。孩子到了能吃糕饼的时期,就嘴馋,爱吃的东西吃个没完。个性和善的,还肯听大人的劝阻,倔强的,会哭哭闹闹争食。父母出于爱怜,往往纵容。孩子吃伤了,肚子疼了,就得吃苦药。生病吃药都是苦恼的,聪明孩子或乖孩子会记住,就肯听话克制自己。食欲强而任性的孩子,就得大人把好吃的东西藏起来。一般孩子,越大越贪吃,越大越自私,甚至只要自己吃,不让别人吃。但两岁三岁,还是孩子最可爱的时期,四岁五岁就开始讨厌了。我们家乡有几句老话:“三克气(可爱),四有趣,五讨厌,六滞气(可厌),七岁八岁饶两岁——或七岁八岁,猫也讨厌,狗也讨厌。” 说的是虚岁。每个地方,都有类似的老话,因为这是普遍的情况,孩子越大越讨厌。为什么呢?

孩子的身体渐渐发育,虽然远未成熟,已能独立行动,能跑、能跳、能奔、能蹦。这个时期,孩子的“自我”冒出来了。孩子开始不乖的时候,还觉得自己应该乖;人家说他不乖,还觉得没趣或心虚。可是刚冒出头的“我”,自我感觉良好,一心只想突出自己。“人来疯”不就是要招人注意吗?

孩子好争强,爱卖弄,会吹牛,会撒谎。孩子贪吃争食,还会抢,还会偷,还会打骂吵架,欺负弱小。

孩子五六岁,早熟的,欲望也在觉醒。欲念愈多,身体的兽性愈强。西方人说,人有七种大罪:骄傲、贪婪、淫邪、愤怒、贪食、嫉妒、懒惰。这七种罪恶,也包含佛家所谓贪、嗔、痴。这种种罪恶,都植根于人的血肉之躯。孩子开始有“我”各种罪恶都见见露出苗头来。

自高自大,争强好胜,就导致骄傲。要这要那,不论吃的、穿的、用的都要,就是贪婪。淫 邪也就是佛家所谓“六欲”,指容色、体态的娇美,巧言娇笑的姿媚,以及皮肤细腻柔滑等所挑逗的情欲。传说小和尚随着老和尚第一次下山,看见了女人,问这是什么东西。老和尚说,这是老虎,要吃人的。但小和尚上山后,别的不想,只想老虎。“沙弥思老虎”就是现成的例子。欲望受阻,不就激发恼怒或愤恨吗?贪吃不用说,哪个健康的孩子不贪吃呢?嫉妒也是常情,我不如人,我就嫉妒他。懒惰也是天生的,勤快需自己努力,一放松就懒了。

杨绛:人类的好色不分季节

每一种罪恶都引发另一种或多种罪恶。譬如我骄傲,就容不得别人比我强;我胜不过他,就嫉妒他。嫉妒人,妒火中烧,自己也不好受。一旦看到我嫉妒的人遭遇不幸,不免幸灾乐祸。妒引起恨,恨他就想害他,要害人就不择手段了。这样一连串地由一个恶念会产生种种恶念。例如贪吃贪懒,就饱暖思淫。这时期的孩子,可说“众恶皆备于我矣”。

这里就要谈谈荀子“性恶论”。荀子认为人性本恶,善者伪也。据荀子《性恶》:“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第一句说明“性”不是学来的,而是天生的。这话正可解释婴儿有灵性良心,是婴儿的本性,是天生的。第二句话说明:人能学,也能学好,这就是伪。“伪”指人为,不是虚伪。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要努力学好,才成好人。这确也是实情。但是人之初,性本善;人的劣根性是婴儿失去赤子之心以后,身体里的劣根性渐渐发展出来的。他说人性本恶,是忽略了人的婴儿阶段。忽略了最初的婴儿阶段,就否认了人的本性,也否认了他自己肯定的“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这就是说,性是天生的)。“本性难移”是我们已经肯定的。如果本性恶,就改不好。人原先本性是好的,劣根性发展后变化了,经过努力,还能改好。如本性是恶的,就改不好了

人,一方面有灵性良心,一方面又有个血肉之躯。灵性良心属于灵,“食色性也”属于肉,灵与肉是不和谐的。

不和谐的两方,必然引起矛盾,有矛盾就必有斗争,有斗争就必有胜负。胜者或是消灭了对方,或是制服对方,又形成统一。斗争可以不断,但矛盾必求统一。统一之后“我",又成了什么面貌呢?这不是三言两语就所能说明的。怎么斗,怎么统一,都值得另立专题,仔细探讨。

杨绛:人类的好色不分季节

◎本文摘自杨绛《走在人生边上——自问自答》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