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的王光美女士接受杨澜采访,讲述自己真实的往事

发布:2022-07-02 20:10:31

你可以不成功,但你不能不成长。——杨澜

杨澜在21岁那年,走进了CCTV《正大综艺》主持节目,从这里开始了她的访谈生涯。

2001年,杨澜开创了一档访谈栏目——《杨澜访谈录》,节目第一期,晚年的王光美女士接受了杨澜采访,向观众讲述了自己早些年来那些真实的往事。

晚年的王光美女士接受杨澜采访,讲述自己真实的往事

做了五百多期的访谈节目,杨澜直言,她最欣赏的还是首期对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的专访。

“在灾难来临之时,王光美依旧保持着人性最基本的尊严。

她在先生刘少奇同志落魄的时候,一直在身边和他共同进退。

我无法想象,这到底是什么样的勇气和爱情。

在我眼中,王光美她是一个伟大的女性,我非常欣赏她的人格魅力,这是我远远不能匹及的高度。”杨澜如此评价道。

王光美是刘少奇的夫人,两人的结合可谓是逾越了年龄与世俗的鸿沟。

她在访谈中回忆起往年的经历,让那些年光辉的岁月又重新鲜活了起来。

晚年的王光美女士接受杨澜采访,讲述自己真实的往事 王光美:出身名门,大家闺秀

1921年,王光美在北京出生。

她的父亲王治昌早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学,后东渡日本,毕业于早稻田大学。

王光美出生那年,王治昌官至农商部工商司司长,正是他在官场上春风得意之时。

晚年的王光美女士接受杨澜采访,讲述自己真实的往事

王治昌

母亲董洁如的娘家从事实业,是天津当地著名的商贾之家,家境十分殷实。

王光美出生于如此富裕之家,自小便是家中的掌上明珠,钟鸣鼎食,伴着享之不尽的荣华富贵,可谓妥妥的天之骄女。

所有的兄弟姐妹当中,哥哥王光英和王光美两人是最要好的。

王光英每次提及这个妹妹,都是一脸宠溺的笑容。

“光美上面还有六个哥哥,我和她年龄相仿,因此我们两个自小便是最亲密的。她是家里最得宠的那个,有什么好东西光美都是头一份。她下面还有四个妹妹,但这么多兄弟姊妹当中,父母亲是最疼爱她的。”

晚年的王光美女士接受杨澜采访,讲述自己真实的往事

在学习上,王光美还是个成绩优异的尖子生。

早年时期,王光美不但是学校里出了名的“数学女王”,对于物理的研究亦有一定的造诣。

王光美如此出色的学习成绩,一定程度上还得归功于她母亲董洁如的功劳。

在和杨澜的谈话中,王光美提到,母亲对她一生的影响都是至关重要的。

晚年的王光美女士接受杨澜采访,讲述自己真实的往事

王光美说:我的母亲是一个非常好的人。

她以前在天津读过北洋女子师范大学,外祖父是个校长。

因为当时家里有这个条件让她去上学,她有文化,所以她对于人情世故和教育子女的方式,比起那些普通的劳动妇女是有很大差别的。

我一生中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几乎都是来自于她潜移默化对我们造成的影响。

晚年的王光美女士接受杨澜采访,讲述自己真实的往事

杨澜提到:“在那个年代,很少有做母亲的会愿意让自己的女儿读到硕士。”

但一直以来,王光美的母亲都是非常支持她完成学业的。

据王光美回忆:

那时候我和我四个妹妹,我们五个人住在一个房间里,每个人都有一张自己的小床。

直到后来我上大学,开始工作了,为了不影响我学习,母亲就单独给了我一个房间,不让妹妹们来打扰到我。

我晚上读书读到很晚,早上起来又在院子里继续读,她就一直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我。

她非常愿意我们去读书的,从来都没有催过我们要去谈恋爱或者结婚。

晚年的王光美女士接受杨澜采访,讲述自己真实的往事

王光美确实是一位非常聪慧的女孩。

二十四岁那年,王光美凭借着自己的天赋与努力取得了科学硕士的学位,并在学校里担任物理系的助教老师。

她所获得的成就,都是自己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收获所得。

1946年春节,王光美收到党组织的邀请,邀请她前往北平军调部担任中共领导的翻译员,为叶剑英、李克农等人翻译英语。

为此,王光美毫不犹豫地放弃了梦寐以求去美国留学的资格。

晚年的王光美女士接受杨澜采访,讲述自己真实的往事

杨澜问她,那时候有没有后悔过当初的这个决定?

王光美笑着说:“一直以来,我都非常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我是一个中国人,是我们祖国培养出来的人才。只要祖国需要我,那不管什么时候,我都会无怨无悔地为国家全力以赴。”

早年期间,王光美的父亲在政坛经营得风生水起,母亲也曾救护过很多的地下工作者。

王治昌夫妇俩都不约而同地曾在暗地里多次掩护共产党完成任务,早在王光美之前,兄弟姐妹当中也有五人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王光美一生的学识和素养,一部分是得益于她父母亲的教导,也有一部分是来自于家族中那股生生不息的革命精神。

晚年的王光美女士接受杨澜采访,讲述自己真实的往事 与刘少奇的婚姻:相识相知,伉俪情深

1947年,国共和谈破裂,王光美决定奔赴延安。

王光美和杨澜提起那时候计划去延安的情景:“我就和我的母亲商量,我要到延安去。

那时候我是自己早已下定了决心的,母亲她也非常支持我的决定。

临行之前,她一直都表现得十分冷静,反倒是我,心里其实挺舍不得她的。”

11月1日,王光美告别父母,从北平出发,登上了一架专飞延安航线使用的小型专机。

春节之前,王光美第一次来到刘少奇在枣园的窑洞,这是两人的第一次见面。

晚年的王光美女士接受杨澜采访,讲述自己真实的往事

初次会面,王光美对刘少奇印象深刻。

王光美说:“毛主席的警卫员让我去一趟刘少奇同志那里,就用一匹老马把我送过去了。

那天是我第一次见到刘少奇同志。

很早以前,我就听说过刘少奇这个叱咤风云的名字,非常佩服他那为国为民的奉献精神。

去到以后,他就很细心地问我在延安的工作和生活情况,他说像我这样金枝玉叶的大小姐,怕我在这里过不习惯。”

从北京走进延安,无论是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距,但王光美并没有任何不适应。

王光美觉得:“延安的生活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能够和志同道合的同志们一起工作,我的内心得到了非常大的满足。”

王光美接受过最高等的学院教育,在理科方面的成绩尤其出色,她的到来对于延安的革命工作者来说无疑是场及时雨。

她回忆道:“那时候刚到延安,感觉自己在这里就跟个小学生似的,很多东西都要重新学习。我第一次到延安,仅仅呆了十天左右,便遇到了部队的第一次大撤退。国内的形势变化很快,谁也不知道明天会变成什么样,我们又会不会转移另外一个根据地。”

1948年,人民解放军开始了大反攻,王光美也随着刘少奇所在的总部陆陆续续往更偏僻的山里迁去。

随着革命工作的深入开展,王光美和刘少奇两人的接触也愈发多了起来。

“那时候为了鼓舞人心,村里面还特地举办了一个晚会,当晚刘少奇同志也来参加了,他还事先来我们所在的屋子里坐了好一会。”王光美笑着回忆道。

杨澜笑着说:“可能那时候刘少奇同志心里就已经喜欢你很久了。”

王光美回答:“那时候和刘少奇同志接触久了才知道,他那个时候身边是没有爱人的。

有一天吃饭的时候,他就突然跟我说,让我和他一起去晋察冀,我当时心里还想着,我在晋西北这里搞土地改革跟在那边也是一样的,后来才明白,原来他是话里有话,想表达的意思是比较委婉含蓄的。”

王光美和刘少奇两人的年龄足足差了二十五岁,在外人看来,这一对也实在是决然不同的两个类型——刘少奇严肃且沉稳,而王光美活泼开朗,兴趣广泛,怎么看都凑不到一起去。

王光美和刘少奇谈恋爱那会,还为自己的政治身份担忧了好一阵子。

王光美说道:“我最多也就只能算是一个知识分子,连党员的身份都不是。跟他那种身份的人谈恋爱和普通人是不一样的,我自己也有一定的思想压力,也担心组织上同不同意我们两个人的事情。但是当时刘少奇同志并没有介意这个。”

杨澜问王光美:“那您当时喜欢刘少奇同志吗?”

王光美回答:

“我最开始对他的感情,是一种尊敬。

我那时候读过很多刘少奇同志写过的书和文章,就特别佩服他。

后来两人慢慢接触久了,发现他真的是一个特别好的人。

他工作的时候是非常认真的,专心、刻苦。

在日常生活中,他待人接物又完全是另一种平易近人的态度。”

1948年8月21日,刘少奇和王光美就在西柏坡的两间土墙瓦顶房举行了一场低调又热闹的婚礼。

新房里除了一张大木床和两把椅子外,还有一个从延安带出来的“奇字第3号”的小书箱。

杨澜问王光美:“您那时候和刘少奇同志结婚的时候,有没有告诉您的母亲?您觉得如果她在这里,会同意你们两个人的婚事吗?”

王光美说,“那时候没有想过告不告诉她,因为现实的情况就是我们很久都没能联系得上。隔着那么远的距离,我也来不及去问她了。但是一直以来,我都是一个非常独立的人,我不允许我的父母亲过问我婚姻的事情。”

结婚以后,王光美便担任了刘少奇的政治秘书。

在生活中,王光美为丈夫洗手做羹汤,两人也和所有普通的夫妻一般,会闹小别扭,发脾气。

王光美说:“我们刚刚结婚的头一个星期,周六那天在一起工作,后来警卫员拉着刘少奇同志去看电影了,但是他居然把我忘了,根本就没想起要带自己的妻子一块去。

我不知道他去了哪里,也不知道哪个地方才能找得到他,他就这样把我一个人留在了这里。

直到进了中南海以后,他都还闹过好几次这样的笑话,开完会就突然一个人自己看戏去了,也没跟我说一声,后来才想起告诉我。”

王光美说那时候她还没少因为这种事情跟刘少奇生过气。

过了很久以后,在王光美的“教育”下,刘少奇才学会了怎样理解爱人的心理。

王光美与刘少奇两人的夫妻情分一共持续了二十多年,出双入对,羡煞旁人。

1963年11月,王光美陪同刘少奇一同出访印尼,身上一袭白色的旗袍摇曳生姿,为中印两国人民留下了深刻剪影。

在和刘少奇结婚之前,从家庭到学校,王光美的成长环境单纯,一直都过着养尊处优的幸福生活。

其实在王光美之前,刘少奇还经历了几段婚姻。

自从王光美搬进中南海以后,除了要照顾自己的小孩,她还要料理刘少奇前妻留下的几个小孩子。

一家子大大小小十多个人口,打理起来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王光美回忆道:“我和继子的关系一直都相处得非常融洽,我觉得这个也是和我母亲的影响经历有关的。

我的父亲在和我母亲结婚前也经历过一段婚姻,我上面的三个哥哥不是我母亲亲生的,但是我们这个家里的氛围是协调得非常好的,母亲对他们视如己出,兄弟姐妹之间也从来没有过隔阂。”

一定程度上来说,王光美和她的母亲其实是有许多相似之处的。

两人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先进女性,都嫁给了比自己年纪大十多岁的人。

两人的丈夫都离过婚,身边还带着前妻留下的小孩,但她们一样将各自的婚姻经营得井井有条。

在生活严峻的考验面前,她们都一样隐忍而又坚强着。

王光美与“幸福工程”

74岁那年,王光美毅然决然地担起了“幸福工程”这一大型扶贫计划的使命:“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的行动”。

在王光美的倡导下,十多年来的时间,中国有七十多万的贫困人口得到了帮助。

“不管多么困难,母亲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王光美的女儿刘亭亭回忆说:

“那时候只要她手里一有钱,她就直接捐给幸福工程了,她自己一分钱都没留下来,每天都想着怎么去帮助谁,要去哪里来发起募捐,还是计划要去哪里,做什么事情。到后来我的姐姐就直接跟我说,千万别给现金给她,不然很快就没有了。”

从1995 年直到2005 年,在王光美的主持下,“幸福工程”投入了约3.1亿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了三百多个项目点,救助的贫困母亲人数高达十多万人。

1996年,王光美还将她母亲生前留下的几个古董瓷器拿出来拍卖了,所得的五十万元也全部捐给了幸福工程。

那时候有一个外国记者给王光美打电话,问她,“你怎么把你母亲留下来的东西给卖了?你怎么舍得呢?”

当时王光美是这样回答的:“中国还有那么多贫困的母亲和孩子,他们甚至连饭都吃不饱,我留着这些东西也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我把这些换成钱给她们,能真正地为这些贫困人口解决他们的生活需求,这才是这些东西能发挥的最大的价值。”

一直以来,王光美的性格都非常开朗豁达。

政府发给她每年补助的2000元生活费,她也全部都捐出去了,就连孩子们过年过节孝敬她的钱,她也都捐给了各种福利事业。

王光美的一生大起大落,晚年的她更是淡泊名利,一直在致力于改善中国的贫困女性。

王光美一直认为:“以前我就常听人们说,身心健康才是最大的健康,但在我看来,心态平和才是最重要的。”

不论几时,她都保持着那种宠辱不惊的状态。

2006年10月13日,王光美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8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