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墓地(游走于晚清的官场和商界之间:胡雪岩的成功与败落为何让人唏嘘?)

发布:2023-02-26 13:03:51

作者:史遇春

关于胡雪岩其人,载记、戏剧戏曲、电影电视等资料很多,其真伪虚实,无从一一辩证。

清代佚名氏《清代之竹头木屑》的《胡某》一节,简要讲述了胡雪岩的成败始末,可作为胡某的一个简史看。

下面,就以《胡某》一节为据,来详细讲述这位游走于晚清的官场和商界之间人物。

杭州的胡某人,家财万贯,其富裕程度,可以和自古以来的那些拥有爵位和封地的人相媲美。在清朝社会之中,这是几十年都没有出现过的新现象。

就是因为富可敌国,所以,胡某人生活荒淫奢侈的程度,也不是一般人可以想见的。

后来,胡某人因骄奢无度而败落,自然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今天,就平常听到的关于胡某人的种种,在这里跟大家絮叨絮叨,既可以当遗闻逸事听,也可以当奇闻怪谈听,当然,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希望大家以此为鉴戒,对自己人生的路、未来的发展有所裨益。

胡某人很富,富到什么程度呢?

当时的人都把胡某人当作“财神”看,仅凭这一点,就可以大略窥见其富有的一斑。

相传,胡某人小的时候,曾经在一家店铺里面当学徒。有一天晚上,他在店铺的柜台上躺着睡觉。睡到半夜,忽然听到有人声响动,他急忙起身,呼叫店里的众人起来,说是店里有异样。大家一起找寻,果然找到了一个盗贼。等大家发现盗贼时,他的身体已经有些僵硬了,直挺挺地倒在一处。经过众人一番拨弄,这个盗贼才苏醒了过来。经过审问,盗贼跪地叩头答道:

“小的家中贫困,实在是没有办法活下去了,所以乘着天黑,翻墙进入店铺之中,想要多少偷点东西,以求糊口活命。没想到,小的刚偷偷摸进门里,就看见一个金面神躺在店里的柜台上,这一下,小的可吓死掉了。小的因为被吓得魂飞魄散,就昏倒在地,失去知觉了。”

大家一检查,店里也没有丢什么东西,再看看那盗贼,也不像是惯犯,看着十分穷困的样子,就把他扶起来,责骂了一顿,放了了事。

这件事之后,大家都私下对胡某人议论纷纷,觉得他是个奇人。

后来,胡某人做了一家钱庄的会计。

那时候,有一个后来做到巡抚的人(猜想作者为了避讳,所以隐去了这人的名字,大家可以根据这人的职务,行事,年代等,自己推断,然后对号入座。)与胡某人之间有了一段缘分。按照清朝的惯例,也可以称那位为某中丞。

其时,此人正在浙江候补,因为还没有正职,并且什么时候才能正式入官还不清楚,所以,正是其人穷途落魄、郁郁不得志的时候。

有一天,这位中丞前来胡某人所就职的钱庄店铺借贷。店里的众人都是普通人,普通人的势利在钱庄伙计身上表现地更为突出。看见这位借贷者穷困潦倒的样子,大家对他都非常骄慢,非常不客气,十分不礼貌。

当时,只有胡某人,他十分有眼光,对这位中丞殷勤备至。胡某人除了按店里的规定,借贷给这位中丞可以获得的银钱数额外,他还拿出自己的私财,送给了这位中丞。为了不伤人家的脸面,胡某人就说是自己私下借钱给他用的,还说什么时候有,可以什么时候再还。

这位中丞因为暂时不发达、暂时贫困,受尽了冷遇。想到连钱庄的伙计都不给自己好脸色,再对照眼前胡某人的热心与仗义,这位中丞对胡某人很是感激,并且在心中暗暗发誓,只要他日飞黄腾达,一定会对胡某人深情回报。

等到后来,这位中丞做了封疆大吏。他到在浙江主政时,马上向治下的各县发布行政命令:

“浙江各县,凡是解运朝廷的粮饷,都必须经由胡某人汇兑,不然,官府不予接收。”

所谓粮饷由胡某人汇兑,简单来说,如果把粮饷全部当作是货币,那么,胡某人在这中间的汇兑业务,所扮演的就是现代银行的角色。

当时,大家都多少知道一些这位中丞和胡某人的关系。所以,官方钱粮的汇兑,没有人不托胡某人办理的。

胡某人因此开始发迹,淘到了第一桶金,成为崭露头脚的富豪。

文襄公左宗棠击败太平天国的军队、收复杭州的时候,胡某人也从上海回到了杭州。

关于胡某人在杭州的作为、其发迹的过程、其用官银买办粮米过程中的种种“隐秘”,流言蜚语很多,这些议论也传到了左宗棠的耳朵里。

左宗棠听后,非常生气。

作为在地方上很有影响力的人物,左宗棠收复杭州之后,胡某人当然要前去拜会。您说这是示好也罢,您说这是通路子也好,总之,这种做法,几千年来,在这个社会之中,一直如此,根本无须大惊小怪。

话说胡某人晋谒左宗棠时,文襄公满脸怒气,引而未发。

当时,谈话之中,左宗棠还对胡某人说到:

“阁下在杭州的行事,左某多有风闻,若涉及不法,待查证后,左某会即刻草拟奏折,向朝廷参奏。”

左宗棠和胡某人谈话完毕,第二天,胡某人忽然派人运了十几船的大米,送到左宗棠的军营,并且详细禀告左宗棠,说是:

“那些匪兵包围杭州城时,本人确确实实从本地的官方手里领取了若干万两的银钱,并奉地方官府之命,前往上海采办粮米。”

“可是,时局和形势变化太快,等到本人将采办的粮米运回杭州的时候,不想杭州城已经失陷了。此时,城内城外被匪兵阻隔,无法互通声气。看着一船船的粮米,没有官方接手,加之消息不通,无处交代,本人也是无可奈何啊!”

“看着这白灿灿的大米,本人又不能任由其发霉变质,思来想去,最后,只能又把这一船船的粮米运回上海,最后变卖处理掉了。”

“现在,本人听说朝廷威武雄壮的军队大获全胜,收复了杭州城,所以,就马上用原来在本地官方所申领的银钱,购买了大批的粮米,急急赶回杭州,就是要交办这个差使,销去悬而未结的账目。”

“眼前这十几船的粮米,就是本人交代,请大人查验粮米数量,检核地方政府的账目,购销这笔旧账。本人实在是没有别的意思!”

在大清王朝与太平天国的战斗过程中,东南一带的多个省份都曾经被太平天国所占领。在各省沦陷之后,民生凋敝,战乱之中,人民逃命都唯恐不急,所以,田地根本就没有人耕种。东南地区,田地里不见庄稼,连野草都枯萎死掉了,真是满目苍凉啊!

左宗棠收复杭州城之后,眼前大批的军队,粮饷缺乏,成了一件让人十分头疼的问题。正在为所率部队的粮饷烧心的时候,左宗棠的眼前,忽然有了胡某人运来的十几船粮米,真是如救火之及时雨啊!

在听完胡某人的禀报之后,又看到实实在在的粮食,左宗棠大喜过望。此前那些个参奏胡某人的话,早就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此后,左宗棠便对胡某人另眼相待、倾心结交。这下,胡某人又在清廷的官场之中,又抓住了一位可依恃的实权派人物。

能够在官员最需要的时候奉上其最想要的东西,胡某人的功力、能力、眼力,真是非常人可比,加之其资财丰厚,一切都可以用钱开路,如果他不一富再富,那可真是没有天理啊!

此后,杭州城收复后的善后事宜,左宗棠全部交付给胡某人全权办理。

战后重建,那会有多少的投资,这投资里面,又有多少可以获利的空间,即使没有半点经济学常识的人,都可以猜想得出来。

因为这一桩,财神爷又和胡某人撞了个满怀,胡某人的财富更是成指数倍地增加。

文襄公左宗棠后来受了朝廷的委派,前往西北,征伐回疆叛乱。

接到重任之后,让左宗棠苦恼异常的事情就是,国库空虚,无法拨付粮饷。事态紧急,突然之间,左宗棠也不知道这军饷要向哪里去筹措。

思前想后,最后,文襄公左宗棠还是想到了胡某人。

西征,是国家的事,胡某人仁义的话,他可以拿出一点小钱来捐助一下,以示高风,要让他自掏腰包,担负少许,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再说了,这于情于理,也不是那么回事。

左宗棠找胡某人的原因,一来呢,两人是旧好,以往合作比较愉快;二来呢,左宗棠过去交办的那些事情,胡某人也办理得比较顺利;三来,西征需要的军饷为数不少,没有足够的底气、家底、人脉等,一般人是无论如何是办理不下来的。

综合以上,左宗棠思前想后,也只有胡某人具备这个实力。

于是,左宗棠就委派胡某人去向某银行借贷银钱,作为此次西征的军饷。

和往常一样,胡某人这次向某银行借贷的事情进展也十分顺利,最后,敲定的借贷利息是七厘。

有了某银行的这项贷款,左宗棠才得以率领军队,安心出关,西行征讨。

既然可以顺利展开朝廷委派的征讨重任,带领部伍,没有后顾之忧地开赴前线,那么,胡某人与某银行谈定的七厘的贷款利息也就不在意下了。

可是,说实在的,这七厘的利息,在当时的银行业界来说,还真是有点重呢!

那时候的银行,还没有现在这么完善。那么,这巨额的款项,某银行是如何筹措来的呢?

据说,根据此次军饷所需钱财的数额,某银行印刷了所谓的“股票”,然后,某银行又拿着这些“股票”,向华人借贷。某银行向华人借贷的时候,答应的利息是四厘。注意,某银行借贷给左宗棠军费的利息是七厘。依此推算,某银行在这中间可以净赚三厘的利息。果真如此吗?其实不然!

胡某人在过程中穿针引线,并不是义务的,作为精明的商人,他是不可能白跑腿的。

如前所述,七厘与四厘之间所差的三厘利息,某银行并没有独占,某银行甚至连大头都没有拿到。那三厘的利息,双方商定,各自分取一半,也就是说,银行有一分五的利息,胡某人有一分五的利息。

想想,还真是让人乍舌啊!

此次借贷的过程中,银行要印刷“股票”,要找华人一笔一笔借贷,要负责办理其间的所有事务,才分得一分五的利息;胡某人仅凭借其人脉关系、动动嘴、跑跑腿,就可以分得和某银行一样的利息。前后算算,再对比一下,胡某人真比开银行还赚钱啊!

所以说,无论在什么时代,在什么社会,掮客、买办真是可以通天的差使啊!

话虽这么说,各位看客,千万不要流口水,也不要做非分之想!

一笑。

想起那一年,某银行当时办理左宗棠西征军饷借贷事宜的执事者回国,当时在香港的很多外国人一起聚会,跟这位执事者欢宴。

当日,酒酣耳热之后,参加宴会的人中,忽然有一位提起了左宗棠西征筹饷一事。因为饮酒,满脸泛红,他站立起来,高声问大家道:

“在座的诸位大人,我想问问大家,今天一起聚会,饮酒欢宴,来送别某银行的执事大人,请教,这是因为公事呢?还是因为私情呢?”

大家都喝得很高兴,然后异口同声,一起答道:

“当然是为了公事啊!”

那位提问者把大家看了一遍,缓缓地说到:

“执事大人曾经告诉我,他为左大人经办西征军饷的借贷事宜,某银行的利息是四厘。昨天,我无意间得到了借贷的合同底稿,合同底稿上明明白白地写着,借贷的利息是七厘,这是为什么啊?诸位大人谁可告知一二?”

此人话音一落,那位银行的执事者,饮酒发红的脸色,忽然变白,神情沮丧,一句话都不敢说。

众人见气氛已坏,于是,各个托词,大惊失色地走开了。

胡某人的发家史,不用多的事例,上面的三条,无论是哪个人遇上,并且抓住机会,他也会成为一代活财神。

所谓“只要站在风口上,猪都可以飞起来”,这句话,还是不无道理的。

说完了胡某人非典型的发迹事件,接下来,再继续说说其骄奢淫逸的生活。

话说,胡某人的姬妾极多。

所谓“极多”,是个什么概念呢?

胡某人大概是那个时代为数不多的富豪之一吧。既然是为数不多的富豪之一,那么,他家的庭院,是怎样的恢宏与广阔,读者尽可以发挥自己最大的想象力来模拟。在胡某人的居所之内,为了姬妾们居住,据传,胡某人在自家的庭院之中建了好几条胡同,这些胡同一字排开,他的众位姬妾居住其中,每位姬妾各自占有一室。这个规模和气势,怎么来形容好呢?大概,就和皇宫大内之中,最初供皇宫里的宫女、皇帝的妃嫔居住的小巷、那个被称之为“永巷”的地方差不多吧!

再说这胡某人的姬妾之多,多到什么程度呢?

竟然多到胡某人连名字都叫不上来。

自己的姬妾,自己都叫不上名字,那咋办呢?

据说,每天晚上,胡某人的随侍婢女,都会手捧一银盘进来,银盘里面,放了无数用象牙或者珍惜兽角、兽骨制作的精巧的签牌,签牌上面,写的就是胡某人姬妾的姓名,胡某人在婢女的银盘之中,随手一摸,拿取一个牙牌,然后,婢女按牙牌上所刻写的姬妾的姓名,安排她当晚侍寝。据传,这个程序,是年年如此,夜夜这般的。

传言,胡某人是非常酷爱美色的。平日里,他会打扮成普通市井百姓的模样,在街市游走闲逛。行走进程中,如果见到姿色出众,美丽动人的妇人,他都会暗暗记在心中。然后,胡某人会立刻派自己门下的那些办事人员,前去寻访,打探这些佳人的家庭住址、籍贯姓氏、身份背景等。打探清楚之后,胡某人就会选择合适的人选,前去劝告游说,啖之以厚利。为了得到心仪的美人,除了其身价可以任意索取,不计多少之外,还有一条,那就是允许这些女子的父亲、兄弟、甚或是丈夫可以和她们一起居住在胡某人为她们提供置办的华美公馆之中。因为有此一项特别优厚的“美好待遇”,所以,那个时候,一些不守妇道、没有节操的妇人,还有一些龌龊卑鄙的男人们,对于能够得到这样的机会,无不欢欣鼓舞,甘之如饴。对于胡某人的要求,无不惟命是从。

胡某人发达之后,他的那些商号、店铺里面的伙计、佣工等,仗着有主人撑腰,所以,个个胆子都很肥,投机图利、侵吞财物,招摇撞骗、欺诈瞒哄,真是无所不为,无所不用其极。这说法,似乎有些夸张,但是,猜想,多少也反应了一些真实情况。就是因为这些,也就埋下了胡某人后来败落的一些种子。

据传,胡某人因为荒淫过度,猜想,大概也有年龄的缘故,所以,他的精力日渐不支,身体有些虚弱。大概就是常说“被掏空”的那种状况吧!

有什么需求,就有什么服务,这是有钱人的排场。所以,胡某人精力不支的情况,好事者早就有所耳闻了。于是,就有人带了京都的狗皮膏药献给胡某人,得到狗皮膏药,胡某人用完之后,非常高兴。因为,这药的疗效还真不是吹的,很得胡某人的心。

根据分析,其他助兴的药物,一般都是煎煮之后,水剂服用;或者做成成药,丸剂服用。这一类的药物,虽然暂时能够起到一定的效力,但是,服用一久,容易引起其他疾病,所谓是药三分毒,更何况,这类药都是药力凶猛的虎狼之剂。

那个狗皮膏药怎么用呢?

很简单!就是将它贴在涌泉穴上,事情结束后,撕下来扔掉就好了。吹嘘这个膏药的人说,这钟膏药的药性,不会经过人的脏腑,所以,没有多少毒副作用。就实际使用来看,似乎也如其所言。

可惜的是,这种狗皮膏药比较稀缺。京城中其他药店之中也有销售的,但基本上都是假冒伪劣产品,根本没有什么药效。即使有真货,也是失去了药效的陈货,所以,根本就不管用。

其中,只有一家独得这狗皮膏药的秘方,且从不外传,所以,这一家药店,就因为这一贴狗皮膏药,在京城之中擅名一时。当然,这家卖出的膏药,也不见得就全部都是好货。所谓店大欺客,这店的名气大了,它也欺客。在声名鹊起之后,这家店铺的狗皮膏药供不应求,为了赚钱,有些时候,他们会把很多年前制作的、已经失去药效的、还没舍得扔掉的狗皮膏药拿出来糊弄人。反正,这狗皮膏药是新是陈,大家一般都看不出来,用过之后,效果不佳,一般人也不会找回来退货换货。再说了,膏药这东西,一贴之后,要再退换,也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大家都知道,这家店铺卖的都是真药,只是,有陈有新,药力不齐。虽然这样,但是,名声在外,这家药店还是门庭若市。

为了能够买到这家药店的新膏药,胡某人每年都托付他关系最密切、最体己、最信任的亲戚,携带大量的现银进京。他不仅仅是买药,而且是要他派去的人亲自监督整个制药的过程。为什么要派至亲的人去监督,因为,派了旁人,还是可能做那种在米里掺沙子的事。凡膏药所需的药材,都是由这位至亲监督采买,一定要买上上好的材料,不容有半点马虎,不需要考虑钱财的多少。采买、制作的过程,这位至亲寸步不离,直到药物全部制好为止。胡某人有钱,出手也大方,再者,胡某人居处距离京城也有些路途,来回不容易,所以,这位至亲的任务,就是去一趟京城,一次置办好一年所需要的狗皮膏药。想一想,这一次下来,所花费的银两,真不是一般人可以估算的。

据说,有一年,有人曾在津沽的路上碰见过胡某人的这位至亲,问他去做什么。他也不避什么讳,直话直说,而且,他还透漏了这种狗皮膏药的制作方法。

读者您不要高兴,实在是不好意思,这个膏药的制作方法,当时,那人还记得,只是时间太久了,谁也记不得了!

胡某人在开始逐渐败落之后,以他的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判断,知道自己再也不会有以前的辉煌,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样挥霍无度了。

于是,胡某人就打定了主意,先把所有姬妾之中,那些自己觉得比较平常普通的人遣散,让她们的家人、亲属把她们领回去。

这些姬妾房中的各类物品,只要她们喜欢,也都让她们任意带走,并未苛刻拘限。据说,这些人带走的东西,回家去过日子的话,粗略估计,在当时社会之中,也可以支撑起中等偏上的生活水平。

就此一点来看,胡某人算得上是十分宽厚的人了,或者说,他肯定不是那种残刻的人。

这一点,也是必须给予正面评价的。

到后来,风声越来越紧,事情看起来也无法收场了。甚至,已经谣言四起,说是胡某人将会面临抄家查封的危机。胡某人自己心中多少也有一些预判,他知道坏事将近。于是,他急忙选择了几个他最心爱的姬妾留了下来,其余的姬妾,全部遣散。

到这个时候,这些人算是第二批遣散者,家中用度,比起前此来,已经多少有些没落气象了。故而,这些人离开的时候,能够带走的东西,已经大不如从前那一批了。可是,尽管如此,这些人仍然能够头上插戴着各式精美的珠子、翡翠、金银钗钏,她们依旧身着绫罗绸缎,体体面面地离开。

再后来,情况更加危急了。

这时候,胡某人府中遣散的家人、姬妾等,出去的时候,基本上已经是两手空空,无物可以携带了。

哎,人生真是无法猜测啊!那些早早离开的人,离开时,心中或许多少还有埋怨、还有嫉恨,可是,回过头来看,似乎又不失是一件好事。

所以说,人生之中的所谓幸与不幸,真不是一时半会可以说清楚的。

所以说,人生之中的所谓幸与不幸,大概也只能用命来解释了吧!

自从胡某人完全败落之后,江浙一代的社会经济、商业经营等状况,都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比之胡某人锋头正锐时,那真是不可同日而语啊。

故而,看问题,也要分两面。我们要一面看见胡某人败落的始末,知道其缘由,借鉴其经验教训,同时,也要清楚他对江浙诸省经济的推动作用。

甚至,一些被认为是有见识的人都不无惋惜地感叹,胡某人的破败,对江浙一带经济的打击,和太平天国占领江浙时,各种战事对本区域经济所造成破坏程度是相同的。

胡某人的破败,为什么会对经济造成如此巨大的冲击呢?

简单来说,那就是,当时那些官方和有背景的人士存在胡某人钱庄、当铺里面的官款和个人存款,在胡某人破败之际,他们尚且可以凭借手中的权势进行强行勒迫、索要,并且借助强力手段取得胡某人商号、店铺、产业中的实物或者胡某人家中收藏的珍稀古玩等来抵偿。除此以外,其他一切存在胡某人的各个善堂(猜想,类似于慈善基金),各个商行字号等机构里面的官民的存款,在胡某人事发后,他们甚至连追讨索要的地方都找不到。这些人能怎么办呢?只能一起吞声饮恨罢了。

胡某人去世(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后的第二年,时值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按照往常的惯例,杭州城里依旧要举办盛大的盂兰盆会。当时,有一个轻薄的男子,故意在自己的居室之前设立了一个斋醮祭祀的坛场,并且把蟒袍【《钦定大清会典》卷四十七:蟒袍,亲王、郡王,通绣九蟒。贝勒以下至文武三品官、郡君额驸、奉国将军、一等侍卫,皆九蟒四爪(趾)。文武四五六品官、奉恩将军、县君额驸、二等侍卫以下,八蟒四爪(趾)。文武七八九品、未入流官,五蟒四爪(趾)。】、补服【补服,又称“补子”,从明朝开始出现,并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时。补子用飞禽代表文官,如一品文官用仙鹤补;用猛兽代表武官,如一品武官用麒麟补。】、大帽、皂靴还有烟具、赌具等物件,一件件地搁置在壁龛里,并在旁边悬挂了一个团扇,在团扇上写着:

“雪岩仁兄大人法正。”

看到如此这般场景的人,地方上的人士都忍不住会笑出声来。

这种做法,无论如何,是不值得提倡的。这是一种十分轻薄下作的做派,既是对死者的不敬,当然更是对自己人格的贬低。见者禁不住笑,似乎也没有什么可笑的。

试想当日,胡某人红得发紫的时候,多少人想下拜在他的膝下、门下,献妻奉女似乎都无法表其深心;而今,人家败落了,人也死了,就这么作践人家,真是不厚道啊!

当然,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一个事情,那就是胡某人当日的行事,是多么地遭人嫉恨,是多么地让人怨毒啊!

胡某人的母亲活了九十多岁吧。在胡某人没有败落之前,那时候,记得老夫人寿辰,有一次是在西湖的云林寺举办的。

回顾那个时候的荣景,真是超乎人们的想象空间啊!

说夸张一点,这老夫人的寿辰,还真会让人想起王母娘娘的蟠桃盛会啊!

据说,从云林寺的山门直到方丈房,一路上去,悬挂的全是大大小小的京城、地方官员,各地骚人墨客奉送的祝贺老夫人大寿的文字、对联、贺幛,道贺的人有多少,看看那些密密麻麻,几回没有缝隙的贺联、寿幛等,就知道了。当然,大家不只是送送东西,近的、远的,有空的、没空抽空的,交好的、没见过面的,凡是能沾上那么一丁点关系的官员、乡绅、远亲、近邻等,全都想着法子登堂入室,跪拜贺寿,那真是人头攒动、摩肩接踵,迎来送往、络绎不绝啊!

等到胡某人身殁之后,一来老夫人上了年纪,二来,儿子的死去肯定会对老人家造成沉重的打击。不久之后,老夫人也就撒手西归了。老夫人死后,安葬的那个场面,再想想其生前做寿的那个情景,真是凄凉、凄惨,让人不胜感叹、不胜唏嘘啊!

不要说那些曾经交好的友朋不来吊唁,就连至亲至情的亲戚都避之唯恐不及,还好,这人世间,总是有一些可以称之为“真人”的人存在,老太太的丧葬中,稀稀拉拉还有那么几个人在。

当然,这个时候,胡某人的家刚被查抄不久,胡家人也怕被人指摘,再挑出点毛病来,那可真就是雪上加霜了。所以,老夫人的丧葬仪式,能够减免、能够节俭的,都从最简朴处来。比起当日的铺张来,真不啻是天壤之别啊!

那些善于观察、有些头脑的人,在谈起胡家的这一段时,常常会把老夫人的境况和《红楼梦》中的老祖宗史太君相提并论,仔细想想,这样的对比,还真是不无道理啊!

说到这里,胡某人的事迹基本上告一段落。至于胡某人被查办、被抄家的过程,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继续翻阅相关的书籍、载记、资料,甚至是可以通过戏剧戏曲、影视剧等多方位了解。

总而言之:

就胡某人一生的经历来看,像这样的人物,同时代,恐怕是找不到第二个人的。

起初,胡某人受到后来位至相国的文襄公湘阴左宗棠的赏识,开始主持杭州城经太平天国战乱结束的善后事宜,他在杭州城设立粥厂、成立难民局、兴建战争中烈士、义士的墓园;后来,他又设立善堂(慈善机构),成立义务教育的书塾,修缮名胜古迹、寺院观堂……凡是战后抚养活下来的人、送葬死去的人,赈济贫困、抚恤遗孤等等的事情,没有他不做的。

此后,只要朝廷有大的军事行动,只要各个行省有灾荒饥馑,胡某人都会慷慨解囊,每次捐赠,都会拿出万两金银,毫不吝惜。

正是这种乐善好施的慈善举动和慈善精神,胡某人屡屡被朝廷嘉奖。朝廷给他布政使衔候选道,受一品封典,而且,当初朝廷给他的这个封赏,是可以赠及胡某人后辈的三代人尊享的。

当时那些在中国经商的外国人,也都笃信胡某人是实实在在的巨富大贾。大清王朝的官方政府,需要向外国人借贷时,只要胡某人愿意在借贷书上签个名字,做个见证,那么,这借贷,没有不成的。

至于说那些僻陋小巷中的民众,身处白屋中的贫寒之士,需要在胡某人的行号、店铺里讨活口的人,他们更是对胡某人感恩戴德,交口称颂、焚香祷祝。

呜呼!

想象那时的景况,是多么地繁盛啊!

等待胡某人破败之后,那些曾经仰仗他的人,这个说自己因为侵蚀国库的钱财,已经被县官查封行号了,那个说自己的店铺被无良的合作伙伴或者伙计携款潜逃了,所有人都不愿意伸半点援手。最后,胡某人身败名裂,没有人愿意助他一分一厘。以前那些整日围着他转,在他手下做事的宾朋,这个时候,都找不见人影了。那些曾经争着献宠,同床共枕的姬妾也云飞雾散了。这些人,在胡某人成功时和败落时,前后判若两人!

这就是人性的悲哀!

呜呼!

感叹后来的气象,是多么地可怜可悲啊!

难道说,他胡某人这一辈子所积累的财富,都是些不义之财吗?

难道说,就是因为这些财物是不合天理的取得,就一定要不合天理地散尽吗?

或者是因为,一个人什么都想得到,到后来,什么都会荒废掉吗?

或者是,一个人能容纳的财富就那么多,超过这个限度,就一定会倾覆吗?

或者还是,一个人的财富或者福分溢满之后,老天都会对他看不顺眼,一定要他败落、最后祸及自身吗?

梁武帝曾经说过:

“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复何憾。”

难道这就是先贤对人世之间万物运行的定论吗?

谁知道呢!

(全文结束)

胡雪岩墓地(游走于晚清的官场和商界之间:胡雪岩的成功与败落为何让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