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散文批判之四十三:周作人的苦茶随笔
周作人的散文,我一向喜欢。早期于岳麓书社的周作人系列多有搜罗(岳麓书社钟叔河先生功不可没),旁及其它出版社的知堂作品。后来止庵兄赠他所校订的“周作人自编集”数十种,让我差不多读完了周作人的所有散文。作为鲁迅之兄弟,周作人在散文随笔的成就,五四一代无人可以比肩。
周作人的写作,早期以《雨天的书》、《自己的园地》、《苦茶随笔》等最为著名,用周作人自己的话来说,便是“我近来作文极慕平淡自然的境地”。其透露的“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这种见解,差不多贯穿了周作人的一生。
后期作品当以《夜读抄》为圭臬,文字苍劲,简炼淡远,已达炉火纯青;更为可贵的是周作人以健全的理性与广奥的博识看待一切,举凡所读之书,皆能持论正大,好处说好,坏处说坏。其不可及处在于,所读的书既多,且能以适当的笔墨写将出来,而文字的背后又隐含着思想的光芒。
譬如《夜读抄》里周氏有云:欲言文学须知人生,而人生亦原以动物生活为基本,故如不于生物学文化史的常识上建筑起人生观。此说放在今日,亦不过时也。他对儿童问题的关注,对妇女问题的书写,对民俗学、神话学的研究皆领一时风气之先,所用功夫亦是极深,不可轻易看过。
《夜读抄》的写法,由于抄书过多,颇引起一些论者的非议。其实周氏的抄书,乃是把不愿意直说的意思借前人的文字道出,所谓直接表述化为间接表述,但周氏的个人眼光与价值评断已隐含其中,读者不可不识。知堂的随笔,在简淡之中别有一种特别的苦涩,这种苦涩的味道让他的文字有了经久耐读的效果,不似某些白话文那样的直白,没有余味。
知堂之所以在散文方面为一大家,还在于他有思想作为底子,见解通达,仿佛如他自己所佩服的清代文人俞理初一般。周作人的散文随笔,讲究的是枯淡有味,在平常的话语里蕴含深刻之思。这一切,得益于作者博大的阅读经历与敏锐的艺术触觉。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也。
作者的乃兄鲁迅,在接受外国记者的采访时,很干脆地说:“五四以来的散文大家,首推周作人”。周作人读书渊博,见识亦是卓绝,很能搔到痒处,并非蜻蜓点水式的泛泛而论。在五四一代的作家里,别具一格。他受日本文化影响极深,所以其随笔总有一种“物哀”的怅惘,即钱理群先生所指出的“情调、气味”或者“境界”。
周氏的散文,融希腊理性与明清小品的闲雅于一体,杂以日本传统文学特有的冲淡平和,以枯涩有味的笔致写将出来,不但耐读,而且有一种特别的文字之美。“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一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这是周作人写于一九二四年的话,仿佛时间一直停止,世道未曾改变。
周作人多次说过这样的话:“大致由草木虫鱼,窥知人类之事。”这方面的随笔,大多收在《泽泻集》、《看云集》、《雨天的书》、《苦茶随笔》、《苦竹杂记》里。可以说,终其一生,周作人在散文随笔的艺术上,追求的乃是隐含古希腊节制均衡之美的“中庸”。中西、古今文化之间的融会贯通,极具常识的和平冲淡,这一切,皆是为了实现他的理想:“扩大读者的精神,眼里看见了世界的人类,养成人的道德,实现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