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辽步兵八百突袭孙权十万,《三国演义》为何只字不提?|三国14

发布:2022-07-02 04:10:31
导读

权守合肥十余日,城不可拔,乃引退。辽率诸军追击,几复获权。太祖大壮辽,拜征东将军—《三国志·张辽传》。

建安十九年(214年),这是属于刘备的一年。在马超的帮忙下,刘备拿下成都,从而据有益州。此时,曹操展现出一个卓越军事家的远见,他敏锐地意识到,汉中是益州门户,两者存在着“若无汉中,则无蜀”的关系,他据此判断刘备下一步将会攻取汉中。于是,他抢先刘备一步,迅速从合肥撤出主力,亲率十万大军西征张鲁。

张辽步兵八百突袭孙权十万,《三国演义》为何只字不提?|三国14

曹操将主力撤出合肥后,合肥守军只剩七千人,以及张辽、乐进、李典等三员大将。此时,一直觊觎着合肥的孙权,趁着合肥兵力空虚的间隙,在与刘备湘水划界后,迅速率领十万大军进围合肥,誓要一举拿下朝思暮想的合肥城。第二次合肥之战爆发。

但事与愿违,此战孙权不但没拿下合肥,反而出人意料地惨败于张辽,并差点命丧逍遥津。张辽却凭此战威震江东,一举步入名将的行列。

据史料记载,逍遥津之战只是第二次合肥之战的下半场,而上半场,则是张辽率领八百勇士突袭东吴营垒,并在达到“折其盛势”的目的后,才全身而退的一场战斗。从战斗过程(精彩程度),双方兵力对比,以及对整个战役的影响来看,毫无疑问上半场的突袭战才是决定第二次合肥之战结果的关键之战。

张辽步兵八百突袭孙权十万,《三国演义》为何只字不提?|三国14

不管从哪方面看,充满悬念的突袭战都是小说的好题材。但蹊跷的是,罗贯中却无视了这场精彩的突袭战,他在《三国演义》中只字不提此事,只是描写了双方在下半场的较量,也即逍遥津北之战。

那么问题来了,《三国志》中明确记载了“张辽率领八百勇士突袭十万之众的东吴营垒”这件事,而且这也是小说的绝佳题材,罗贯中为什么就视而不见呢?难道这背后另有隐情?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从这场突袭战存在的最大争议,也即八百勇士究竟是骑兵,还是步兵说起。

张辽步兵八百突袭孙权十万,《三国演义》为何只字不提?|三国14 争议:八百勇士是骑兵,还是兵卒?

六年,帝(曹丕)追念辽、典在合肥之功,诏曰:合肥之役,辽、典以步卒八百,破贼十万,自古用兵,未之有也——《三国志·张辽传》

据史料记载,黄初六年(225年),曹丕在追念张辽、李典合肥之战功劳的诏书中,明确指出当年勇闯东吴营垒的八百勇士是“步卒”。也就是说,魏国官方认定:当年令孙权闻风丧胆的八百勇士,正是步兵。

张辽步兵八百突袭孙权十万,《三国演义》为何只字不提?|三国14

但是,八百勇士是步兵的说法,却无法解释《三国志》中关于此次突袭战的另外一段记载。

平旦,辽被甲持戟,先登陷陈,杀数十人,斩二将,大呼自名,冲垒入,至权麾下——《三国志·张辽传》

在正常情况下,以少打多的突袭战必须出其不意、攻敌不备,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因此,突袭的最佳发起时间应该在晚上,过程要速战速决,赶在敌人反应过来之前迅速撤出战场,才有生还的机会。

张辽步兵八百突袭孙权十万,《三国演义》为何只字不提?|三国14

但是,张辽却选择在白天,用八百步卒冲入有十万之众的东吴营垒。不仅如此,这八百步卒还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直接向防守最严密的孙权所在的中军帐杀去,简直视东吴十万大军为无物。只要稍加分析就会发现,在人数相差极为悬殊的情况下,八百步卒是不可能做到这点的。

更不可思议的是,张辽在十万大军中竟如入无人之境。他在突围出来后,为了解救被吴军围困的将士,竟又杀入重围,安全将被困的曹军救出。在此过程中,吴军都噤若寒蝉,无人敢上前阻挡,而孙权更是逃到高地才成功避开张辽。这虽然已经够神奇了,但,这还不是全部。

自旦战至日中,吴人夺气,还修守备,众心乃安,诸将咸服——《三国志·张辽传》

张辽率八百勇士越战越勇,在吴军营垒中往来冲突,从早上一直杀至中午时分毫无疲态。直到张辽认为已经达到使“吴人夺气”的目的后,才不慌不忙撤回合肥城,此时,吴军虽有十万之众,但却无一人敢追击。

张辽步兵八百突袭孙权十万,《三国演义》为何只字不提?|三国14

很明显,以上史料的记载,与曹丕的诏书内容相互矛盾。因为,八百步卒在白天闯入戒备森严、有十万之众的敌营,在来回冲突一个上午的时间后,还能做到全身而退。但是,这是八百步卒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这超过了人类的极限。

综上所述,根据史书的记载,在第二次合肥之战中,张辽是率领八百步卒突袭了孙权十万人营垒,但是,这在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后人认为八百步卒应是八百骑兵,但是,这一说法却没有相关史料的支持。

张辽步兵八百突袭孙权十万,《三国演义》为何只字不提?|三国14

所以,八百勇士究竟是骑兵,还是步兵,至今仍无结论,成为了一桩历史悬案。

不仅如此,张辽率八百勇士突袭吴营这件事,也是疑点重重。

八百勇士突袭吴营:《三国演义》为何只字不提?

根据《三国志·魏书·张辽传》中的记载,第二次合肥之战实际上有两场大战。第一场大战,是张辽率八百步卒勇闯吴营,重挫了吴军的锐气;而第二场,则是孙权在撤退时,由于准备不充分,从而遇到张辽的分割围堵,孙权差点被张辽活捉的逍遥津之战。

张辽步兵八百突袭孙权十万,《三国演义》为何只字不提?|三国14

但是,在《三国志·吴书》中,却没有关于张辽突袭吴营的任何记载,只有逍遥津之战的记载。

兵皆就路,权与凌统、甘宁等在津北为魏将张辽所袭,统等以死扞权,权乘骏马越津桥得去——《三国志·吴主传》

也就是说,张辽率八百勇士突袭吴营这件事,最早只在《魏书》中有记载。而在《吴书》中,虽然有多达八篇提到了逍遥津之战,但都没有提及张辽突袭吴营这件事。这不禁让人怀疑张辽突袭吴营这件事的真实性。

张辽步兵八百突袭孙权十万,《三国演义》为何只字不提?|三国14

如果我们研读史书,就会发现,其实《吴书》中的说法,才更接近第二次合肥之战的真相。即孙权亲率十万大军围攻合肥,由于合肥城中只有七千守军,双方兵力相差悬殊,张辽等人只好坚守城池不出,孙权也一时无计可施。过了十几天,东吴军中瘟疫渐起,孙权只好退兵。但是,此时孙权却低估了张辽的能力,他竟亲自负责断后,被张辽抓住机会乘势追击,孙权狼狈不堪,在逍遥津几乎被张辽活捉。

假设在逍遥津追击战前,张辽率领八百勇士突袭过吴营,那么,孙权必定清楚张辽具备超强的突击能力,因此,他就不会自讨无趣,亲自担当断后的重任了。

张辽步兵八百突袭孙权十万,《三国演义》为何只字不提?|三国14

所以,真相就是在逍遥津追击战前,张辽并没有突袭过孙权的营垒。也就是说,张辽突袭吴营这件事,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中,唯一根据历史事实改编而成的小说,其内容可以说是七分真实,三分虚幻。罗贯中为了使《三国演义》更具可读性,就在小说中额外增加了如桃园三结义、空城计、千里走单骑等许多脍炙人口的典故。但是,这些典故虽然在正史中不存在,但也不是无中生有,而都是有原型的,如空城计的原型,就是有江东猛虎之称的孙坚在鲁阳的真正经历。

初平元年(190年),孙坚在鲁阳厉兵秣马,准备进军讨伐董卓。一天,孙坚在鲁阳城外与下属设帐饮酒,突然,东郡太守胡轸兵临鲁阳城。由于事出突然,孙坚已来不及集结出战,情急之下,他继续饮酒谈笑自若,并引导将士们有条不紊地进入城内。胡轸见孙坚军队纪律严明,毫不慌乱,就怀疑有诈而不敢攻城,最后撤兵离去。《三国演义》中空城计的典故,就是据此加以演绎而成的。

而张辽选择在白天,率八百步卒突袭有十万之众的东吴营垒,并且在营中左冲右突整整半天时间,竟还能全身而退这件事,是普通人不可能做得到的,罗贯中对此很清楚。他的小说中不需要神话故事,所以,在《三国演义》中,就对“张辽率八百勇士突袭吴营”这件事只字不提。

结语

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以史为师,少走弯路。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毫无疑问,历史就是我们国家最老的“老人”,因此,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就是我们最大的财富(宝)。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是,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历史却是人写出来的,因此,“汗青”中的历史不仅有真伪,也有是非。我们要以史为镜,就必须学会分清史料中的真伪,使“李鬼”无处藏身。

从这个意义上讲,罗贯中不仅是一位小说家、戏曲家,还是一位史书勘误家。他在《三国演义》中直接忽略掉虽在《三国志》中有记载,但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张辽率八百勇士突袭吴营”这场战斗,就是最好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