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难道不是张仲景所创?

发布:2022-06-17 07:20:31

如果谈起被注解最多的书籍,我们会想到儒家的四书五经,因为中国几千年来都是儒家的文化占据主导的地位;会想到《周易》,被传为诸经之首,就连儒家的圣人孔子,都爱不释手,多次注解,终于有了韦编三绝的美谈;会想到《老子》、《庄子》,心随白云常自在,意如流水任东西的自在;如果是学中医的,还可能会想到《黄帝内经》,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但这些通通都不是,说出来可能让你大吃一惊,被注解最多的竟然是《伤寒杂病论》。古代注解《伤寒杂病论》的人至少有四百本书,算上现代的何止上千。

《伤寒杂病论》中的方剂难道不是张仲景所创?

这些中医学者从多方面来解剖《伤寒杂病论》,才让我们看到如此蔚为壮观的景象。有人从六经解释,有人从六气解释,有人从脏腑解释,有人从经络解释,有人从病因解释,有人从六病解释等等,各持己见,便有了一人一本《伤寒论》。无可厚非,这些都从侧面延伸了《伤寒杂病论》,让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伤寒杂病论》。

甚至有一些学者提出大胆的想法,《伤寒杂病论》的方剂不是张仲景所创立的,张仲景只是把以前积累的方剂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可能对其中的部分方剂稍微做了改动,大部分都是收集以前的经验方,因此简称为经方。

这种学术的问题并没有什么不适合的地方,但是他们找的治疗支撑,就可以说得上是滑天下之大稽了。

他们持此观点的最主要依据,在《伤寒论》中有一个条文: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他们便洋洋得意,认为找到了其中的破绽。新加二字难道不是最好的证明吗?其他方剂没有新字,这个方子是新加上去的,刚刚创立的。所以只有这一个是张仲景自己变化的方剂,其他的经方都是张仲景收集、摘录得来。

乍一听,这个说法完全符合逻辑,没有一丝漏洞。让我们以为真的是张仲景仅仅加减了其中的一个方剂,而且张仲景又十分真是的记录了下来。

真实的情况是这个样子吗?我们再来看一眼,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方后的一段小字,右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生姜、人参。

其中的本云要敲黑板,划重点,原来《伤寒论》是宋代校正医书局为了满足医学的需要,首先收集了历代流传的《伤寒论》残本,讲这些只言片语重新整理、校订。但是宋代人亦具有实事求是的优良品质,对于这些原始文字,不增不减,对于有疑问的加以评注,基本上保全了《伤寒论》的原貌,可谓功莫大焉。

本云就是原本是怎么记载、记录的,新加汤原本是怎么记录的呢?桂枝汤今加芍药、生姜、人参,简简单单,就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加了几味药,并没有新加的字眼存在,在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等方后,亦后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厚朴、杏仁等同样的论述。可见此论述完全站不住脚。

其实很多人注解《伤寒杂病论》就是一厢情愿,在《伤寒杂病论》中寻章摘句,断章取义,只为证明自己观点在经典中可以找到依据,完全忽略了《伤寒杂病论》的原貌。这种不以仲景言解仲景意的做法是完全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