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圣张仲景到底有多神?几千年后,他又上了热搜

发布:2022-06-17 16:05:31

在这场抗疫之战中,

张仲景终于登场了!

  

医圣张仲景到底有多神?几千年后,他又上了热搜

  作者:何生

 

  2月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通知,根据近期中西医临床治疗及疗效观察情况,将《清肺排毒汤》推荐各地使用。

  而这个清肺排毒汤,正是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我不懂医学,但我可以带你了解张仲景及中医发展的故事。听完你就会明白,为什么泱泱中华几千年,张仲景能被誉为“医圣”。

  

  

  张仲景生活的年代是东汉末年,就是大家熟悉的刘备曹操互撕的年代。

  东汉末年爆发了多次瘟疫。而在此之前,汉王朝对瘟疫几乎是束手无策,甚至完全被牵着鼻子走。

  举个例子,西汉时期,匈奴已经懂得用瘟疫病毒作为战争手段了,而汉王朝浑然不知。

  汉朝有个太监叫中行说,作为“和亲奴仆”陪嫁去匈奴。远离故土的中行说觉得很委屈,就索性帮匈奴出主意对付汉王朝。

  有一次他出的主意就是把病死的牛羊扔河里,让汉王朝军队喝有毒的河水。结果,汉王朝军队喝了,就连将领也喝了。

  那个将领后来回到长安没多久就病死了,年仅23岁,他叫霍去病。

  

  ▲电视剧《霍去病》剧照,张若昀饰霍去病。

  在汉代,主要依靠的医学典籍是三本,《内经》、《本经》和《难经》。

  《内经》全名《黄帝内经》,相传是击败蚩尤的轩辕黄帝写的,关于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针灸、辨证、摄生等九方面介绍了很多。

  特别是针灸,直到现在仍然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本经》全名《神农本草经》,史学界觉得成书于西汉,但冠名为神农氏写的。

  为啥?因为神农氏名气大啊!

  神农氏就是炎帝,相传神农氏尝百草,帮老百姓辨别哪些能吃,哪些有毒不能吃。那时候人能吃的菜谱,神农氏基本都给你列出来了。

  人们为了纪念他,后世都自称“炎黄子孙”,炎帝黄帝的后代。

  当然,还是有部分不肖的炎黄子孙不听老祖宗的菜谱,还要去吃菜谱外的野味,后果很严重。

  

  《难经》又名《八十一难经》,有说是黄帝写的,也有说是战国时期神医扁鹊写的。

  扁鹊大家都知道吧。他最著名的典故就是,虢太子死了几天了,扁鹊说他没死,只是尸厥症,然后用针灸术使他“起死回生”。

  众人都觉得扁鹊很神,扁鹊却说,自家三兄弟都学医,自己最没用。

  只不过因为人们送到他那里的都是重症患者,他救活了,人们觉得他厉害。

  但他二哥更厉害,当病人还在小病时就治好了,不会发展到大病。

  他大哥最厉害,患者还没发病时,观察肌肤纹理就能看出端倪,把病灶扼杀于摇篮。

  

  扁鹊还发现磁石有治病效果。可是,现代有些商家就以此为契机,推出各种“磁石产品”。

  扁鹊大概是第一个被后人玩坏的中医圣手。

  

  到了东汉末年,因为战乱频发,人口锐减。

  比如,李傕郭汜听从贾诩的毒计,祸乱关中,百姓死难数百万计。

  还有,曹操为父报仇,屠杀徐州百姓,数十万徐州百姓化为白骨。

  那时候年幼的诸葛亮也在徐州琅琊郡,为了躲避曹操的屠刀,随叔父迁居荆州。逃亡途中,听说有个叫刘备的将军来拯救徐州百姓了。

  大约这是诸葛亮第一次对刘备有好感,此为题外话。

  战乱死难百姓极多,导致瘟疫横行,最严重时“十室九空”。

  那年,张仲景家族居住在南阳。根据史书记载,东汉末年,南阳是人口最多的一个郡,因为靠近洛阳,很多逃难的人都汇集于南阳郡,也因此,瘟疫更加严重。

  张仲景家族原本有200多人,但因为瘟疫死去很多。

  

  张仲景就是在那种背景下苦心钻研医术,而他的研究方法又很不一样。

  班固在《汉书》里,把医家列入“方技”之中,包括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个派系。

  “神仙派”,嗯,说法很多,简单说吧,长生不老之术!

  现代人觉得很荒诞,但古人很迷这个,就连秦始皇都痴迷,所以让徐福带着童男童女东渡海外寻找长生术。

  甚至于,后世很多帝王依然沉迷于这个派系,很多历史上的明君最后都死于炼丹吞服,比如,唐太宗李世民。

  “医经”是以中医理论研究为主,“经方”则是用经验方法治疗疾病的临床医学派系。而张仲景,就是在继承前人医经知识的基础上,把经方发扬光大,写成了《伤寒杂病论》。

  在中医理论里,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

  

  那时候的医家都是师傅带徒弟,不外传。所以入门需要好师傅。

  张仲景求师的故事版本很多,其中就有一个很皮的版本。

  相传当时有个名医叫沈槐,他年纪大了,找不到合适的人继承衣钵,因此抑郁成疾,言称:谁能治好我的抑郁,我就传他毕生所学!

  然后,一众医生给他开方子,他看完都沉默不语。

  张仲景也开了方子,沈槐看后,目瞪口呆:这方子,用面粉制成丸子吃下去?面粉?你确定?

  估计沈槐当时也会和许仙一样开始唱:

  

  据说,沈槐看完,连续笑了三天三夜,到处吐槽张仲景这个晚生后辈。

  可是奇迹发生了,沈槐的抑郁症好了!

  张仲景这才出现:你以为我这方子是吃的?我就是想博你一笑,冲破郁结!

  (题外话,《新白娘子传奇》剧情里,许仙给张公子一家治病时说,怒属肝木,思属脾土,木能克土,如果怒后其气可以升发,冲开脾气的郁结,那么病人就可以得到暂时的疏解。)

  沈槐乐了,把毕生所学都传给了张仲景。

  很皮吧!不止这些,张仲景当时为了救广大灾民,在南阳一带设置食棚,用面粉把肉和菜包起来,裹成耳朵形状,给路人下锅吃了,暖身暖胃。

  这东西叫“祛寒娇耳汤”,据说就是饺子的鼻祖。

  

  

  很多人不懂,为什么《后汉书》《三国志》都没有张仲景的明确史传?

  《三国志》里,明确写到东汉末年的医家里,有一位名人,华佗。后世称呼华佗为“外科鼻祖”。

  当然,历史上,他没有给关羽刮骨疗毒,也没有给曹操看头风要劈脑袋。他还是喜欢为民间百姓看病。

  但某一年,曹操病了,找华佗。华佗鄙视曹操经常屠戮百姓,不去。曹操一怒之下,杀了华佗。

  后来,曹操的小儿子曹冲病重而死,曹操悔恨不已:如果没杀华佗,曹冲可能就不会死了。

  华佗死后,他的著作失传,只留下了几片残页,其中记载了“五禽戏”。

  

  大家都知道,东汉有个叫蔡伦的太监改良了造纸术。

  但是东汉末年造纸术并不发达,著作还是以竹简传播为主,而在战乱年代,竹简遗失很正常。很多著作毁于战火。就连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也是后人发现的。

  三国之后是晋朝,晋朝太医王叔和在整理医书时,发现了这本书,马上全力以赴收集残篇,加以整理,取名《伤寒论》,并最早为人们提供了张仲景的资料。

  哦对了,王叔和太医,自己也有著作《脉经》,阐析脉理、脉法,结合临床实际,详辨脉象及其主病。

  说起脉象,把脉这个技术活,西医是无法理解的。

  甚至于前些年还有西医挑战中医的把脉验妊娠。有中医为很多志愿者号脉,有孕没孕,全部号中。

  老中医说:“这个是基本功”。

  总之,王叔和太医在中医发展历史中地位举足轻重,后世许多中医大家都说,若无王太医,《伤寒杂病论》很难传于后世。

  

  说个题外话,日本的汉方医学就是起源于中国的中医。很多日本汉方医学家都把《伤寒杂病论》奉为第一瑰宝。

  而日本从2010年开始,就要求所有医科大学必须设立汉方医学的课时。

  

  

  张仲景在世时没有人给他写书立传,但他的著作却影响了中医历史。

  晋朝之后是混乱的南北朝,然后隋朝统一。隋朝记载《伤寒杂病论》几乎毁于战火,但到了唐代手抄本又公开于世,几乎所有学医者都要习读,孙思邈尤为推崇。

  孙思邈,大家都知道,唐代著名医学家,被誉为“药王”,传说活了100多岁。

  他的著作是《千金要方》,这个名字是含义是,如果一个药方能救人一命,那就比千两黄金更有价值。

  我们熟悉的藿香正气水,就是孙思邈的《千金要方》。

  

  到了宋代,医学界对张仲景的推崇达到高潮。宋朝重新整理编纂,出版《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者合起来就是《伤寒杂病论》。

  就连衙门的仵作也要习读,比如宋慈。

  宋慈是宋代著名的法医学家,被誉为法医鼻祖,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大宋提刑官”。他的著作是《洗冤集录》。

  

 ▲电视剧《大宋提刑官》剧照

 

  明代科学技术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各种学科融会贯通,医学也有了迅猛进步。明王朝对张仲景极为尊敬,开始尊他为“医之亚圣”。

  李时珍以张仲景的著作为基础,写出了《本草纲目》。

  比如,民间常用的鸡内金,就在《本草纲目》里有记载。

  

  到了清代,虽然医家还是奉读经典,但整个清王朝很多科技都没有太多进步,包括医学。

  到了清朝末年,西医开始进入中华大地,很多人开始怀疑了。

  电视剧《神医喜来乐》里,西洋医生史密斯就对喜来乐说:“你们中医就知道给人吃草根树皮和小虫子熬成的汤。”

  喜来乐反对:“除了中药,中医还有望闻问切,针灸等等。可不是吃草根树皮那么简单。”

  

  ▲《神医喜来乐》剧照

  当时西医的进入,对中医的传承造成了极大影响。

  到了1920年代,孔夫子学说被打击,中医理论也被打击,甚至提出“废除”一说。军阀混战的民国,是中医发展最艰难的时期之一。

  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医获得了新的发展。

  后来,屠呦呦受中医典籍《肘后备急方》启发,成功提取出的青蒿素,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自然学奖的中国人。

  她感慨道:“青蒿素是人类征服疟疾进程中的一小步,也是中国传统医药献给人类的一份礼物。”

  

  写在文末

  有个医学生朋友调侃着形容:“西医看不好的找中医,中医看不好的找上帝。”当然,这只是调侃。

  我问他,为什么不钻研中医学。他大声回答:太!难!了!

  “如果不懂中国文化里的阴阳五行学说,就无法读懂中医理论。”

  医学生尚且读不懂的东西,我们这些外行自然无法去断言评价了。就像博大精深的《易经》。

  几千年的中医发展,留下的,除了医书药方,还有医德。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言里最后写道:“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看得出,他很谦虚,坚持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他当初学医,目的也很纯粹,“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

  了解张仲景的故事,你会发现,他竟然还是当官的!

  在士族体系的东汉末年,张仲景这样士族大家出来的人做官不稀奇,稀奇的是,他一边做官,一边给老百姓看病。

  但是汉代官员不能随便去百姓家里,于是他在做官期间,每逢初一十五,便坐在大堂上,请百姓们进来看病。

  也因此有了中医“坐堂”的说法。

  我们不懂医学的人,无从评价《伤寒杂病论》的方子,但从张仲景身上,我们能读到泱泱华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医德。

  每当灾难来临,总会有人负重前行,替我们老百姓抵挡风刀霜剑。

  崇尚医德的医护人员们,永远是每个时代最值得尊敬的人们。

  

  (特别声明:文中提及部分药方疗法请勿擅自使用,若有不适,请遵医嘱!)

  原创作者:何生,咪咕阅读独家版权所有。图片来源网络,如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