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春参加奥运会的意义(一切随缘: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

发布:2022-12-20 12:00:45


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

文/一切随缘

说到中国奥运,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刘长春。他曾是全国短跑冠军,打破亚洲记录;他曾采取多种方式,坚决拒绝代表伪满洲国参加国际比赛;他曾单刀赴会,成为奥运会上的第一个中国运动员;他曾亲历和目睹,见证了中国从东亚病夫到体育强国的发展历程;他以育人为本,治学严谨,把后半生都献给了中国体育教育事业…….

家境贫穷 练就飞腿

刘长春祖籍山东,1909年11月25日出生于大连小平岛河口村的一个草棚里。由于家境贫穷,刘长春10岁才进入小学读书。当时学校离他家有十多里路,为了节省鞋子,他一出门就把鞋子脱掉,光着脚丫子跑步上学,到校门口才把鞋子穿上。几年后,他越跑越快,远近闻名。14岁参加“关东州”中小学生田径赛时,跑出了100米11.8秒、400米50秒的成绩,远超当时中学生水平,赢得了“兔子腿”的美名。后来由于生活所迫不得已辍了学,但他没有放弃跑步,只要有机会就继续练习。

1928年初,兼任东北大学校长的张学良了解到刘长春的情况,免费破格录取他进入文科预科学习。1929年1月东北大学设立体育专科后,又把他转入体育专修科。张学良还高薪聘请了德国的短跑健将步起作为他的教练,对他的起跑动作进行了规范,使他的成绩又有提高。

1929年10月,刘长春参加中、日、德三国运动员田径对抗赛,100米、200米的成绩是10.8秒和21.7秒,虽然都是第二名,但都是远东地区的最好成绩,被誉为“远东短跑王”的称号。1930年4月第四届全国运动会上,刘长春连夺100米、200米、400米三项冠军,他的成绩打破了亚洲纪录。为此,举办地杭州把通往田径场的马路改名为长春路。

良心尚在 岂能叛国

刘长春的父亲原来做过布鞋和乌拉鞋,日本人占领大连后,规定人们只能买日本的胶鞋,使其一家人生活陷入困境,刘长春从小便对日本恨之入骨。上小学时,他们经常和隔壁日本小学的日本学生打架,刘长春总是冲在前边,为此他挨过他们学校日本老师的几次打,其中日本学督下手最狠。为了报仇,有一天放学后,他悄悄藏在过道里,待学督过来后,他猛地从后边几拳把他打倒,然后飞快跑掉。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东北大学离北大营不远,他们惊恐地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后来东北大学迁校,学生疏散,但刘长春已被日本人盯上。在同学们的帮助下,他们互相换了衣服,才避开日本人的耳目,先跑到天津,后又到了北平。
1932年7月底,第10届奥运会要在美国洛杉矶举行。日本操纵的伪满洲国为了拉拢刘长春,达到其不可告人之目的,可谓使尽了一切手段。当年5月21日,大连《泰东日报》登出醒目消息:“世界运动会,新国家(指伪满洲国)将派选手刘长春参加”,连登5天。5月30日又登出“国际奥委会已经复电同意满洲国的申请。”日本人还两次到刘家,威逼利诱刘家人,说“只要刘长春回大连和参加奥运会,就给他满洲国教育或体育部门最大的官做”。

刘长春得知消息后,大声疾呼:“良心尚在,热血尚流,岂能叛国,做人马牛!”并在《大公报》上发表声明:“本人为中华民族炎黄子孙,中国人绝不代表伪满洲国出席第10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他还与张学良取得联系,要求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并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声援和大力支持。
当时的中国政府原来没有准备参加奥运会,经此一闹腾,原本沉寂的体育界和有关部门行动了起来,在南开大学张伯苓校长等社会贤达的努力下,国际奥委会很快批准了中国的申请。
1932年7月1日,张学良在东北大学第四届暨体育专修科第一届毕业典礼上,宣布应届毕业生刘长春和于希渭、教练员宋君复代表中国出席第十届奥运会,并捐助了8000银元作为它们的全部费用。后由于日本特务的监视和阻挠,于希渭没有成行,只有刘长春和教练员宋君复参加,体育系主任郝更生陪同前往。

万里关山 单刀赴会

1932年7月8日,上海《时报》登出一幅漫画:一名青年身披关公战袍,手握青龙偃月刀,昂首挺立在一条船上,正驶向一望无际的远方。漫画的题目是“单刀赴会”。正是这一天,刘长春登上前往美国的邮轮,开始了他的奥运之行。

当轮船行至日本神户港时,日本记者上船采访拍照,最后突然问道:“你们是代表中国?还是代表满洲国?”刘长春当即严正声明:“我们代表大中华民族也!”让日本记者无言以对,灰溜溜地走了。
日本当局处心积虑捣乱,一计不成又施一计。刘长春在船上收到神户当地体育组织发来的祝贺电报,签收后发现电文中将其称作“满洲国奥林匹克选手”。他立刻将电报退还,索要回签字收据,并告知送电报的人员:“船上没有满洲国的运动员,请把电报退回。”
日本的一再捣乱使刘长春更加谨慎,不但不敢下船,也不敢再和无关的外人接触。联想到前前后后的一系列事件,他深感参加奥运会的不易,也深感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

亮相奥运 虽败犹荣

经过二十一天的漫长航行,7月29日下午,刘长春一行到达洛杉矶。
在第二天的开幕式上,中国代表队排在第八位进场。宏大的体育场上,临时由6个人拼凑的队伍显得很渺小:引导员的后边,刘长春举着国旗走在前边,中国代表团领队、中华体育协会总干事沈嗣良随后,再后边是一排四个人:教练员宋君复、留美学生代表刘雪松、旅美教授申国权、在上海工作的美籍人士托平。看着其他国家壮观的运动员队伍,想着人口最多的国家却是人数最少的代表队,刘长春是百感交集、十分痛楚。
由于长时间的旅途劳顿,再加上水土不服、时差尚未调整过来,以及来不及训练等原因,尽管刘长春信心满满,决心为国争光,但在100米和200米的预赛中,因体力不支,与他人仅一步之差被淘汰。
比赛虽然失利,但中国人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当时许多外国运动员、华侨以及一些美国人,都找到中国队驻地,向刘长春表示敬意。中国留美全体学生从华盛顿发来贺电说:“你代表中国首次参加奥运会,虽败犹荣!”奥运会主办方还安排了一次冠军晚宴,获得冠军的运动员才有资格参加。为了表达对中国的重视和尊敬,他们特意邀请了刘长春作为特邀嘉宾参加了冠军晚宴。从这一点来看,其参加奥运会的意义已经超出了比赛本身。

再度出征 饮恨柏林

1936年,第11届奥运会在德国柏林举行,由于四年前刘长春“单刀赴会”,激发了国人对奥运会的兴趣,这一次,中国派出了66人的代表团参加。

由于政府没有给一分钱,经多方努力才筹措了10万块钱,所以舍快求慢,没有坐火车,而是乘坐轮船从上海出发往柏林。轮船自离开新加坡后就遇上了风浪,船体摇晃得厉害,大多数人都晕了船,不能吃东西,吃了就吐,此情况一直持续到意大利。在船上不但不能进行正常的训练,最后大家身体也都吃不消了。
一行人艰苦奔波了27天才到达柏林,比赛成绩可想而知。那一次中国报名参加了田径、游泳、举重、拳击、自行车、篮球、足球等30多个项目,一块奖牌也没拿到,剃了个光头。不仅如此,奥运会结束后大家才知道,他们没有返程的路费,差点流落街头。刘长春后来回顾那段经历时说,那真是落魄之极、度日如年。
后来在当地华人的资助下他们才得以回国。归途中再次经过新加坡时,码头上不但再也没有了去时的热烈欢迎场面,而且当天当地的华文报纸《星岛日报》还刊登了一则漫画:在奥运五环旗下,一群头蓄长辫、身着长袍马褂、形容枯槁的中国人,用担架抬着一个大鸭蛋,标题是“东亚病夫”。
刘长春在日记里详细地记录了当时的一些情况,他心里既遗憾、苦恼,更多的是无奈。他曾发下誓言:“准备着,四年后名扬三岛(指东京奥运会)”,但由于战争该届奥运会没有举行。后来,由于伤病没有及时得到治疗,刘长春退役、失业,还被日本宪兵队抓去坐过牢,一直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直到新中国的成立。

献身体育 报效祖国

1949年,刘长春重返运动场,先在东北师范大学任教,后调至大连工学院,并兼任体育教练。1959年新中国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前,他为辅导运动员呕心沥血、表现突出。赛后作为教练员代表参加了庆功宴,受到毛主席的接见,并向毛主席敬了酒,这是他一生中最为高兴的日子。

此后刘长春历任过辽宁省体育协会副理事长、第四届辽宁省政协常委、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常委。1979恢复新中国国际奥委会合法地位后,刘长春出任中国奥委会副主席。在北京开完会,他就回大连理工大学成立了少年田径班,从初中和高中选拔有发展前途的学生,为奥运会培养苗子。他每天都到体育场,节假日都没休息过。一到周末,各种比赛都邀请他去,他是有求必应,并且很认真负责,总要提一些问题和建议。他常说:“国运衰,体育衰;国运强,体育强。”他预言中国一定会成为体育强国,中国一定会在奥运会上取得辉煌。
刘长春在体育教育事业上以育人为本,治学严谨,默默奉献。他著有《田径指导法》和《田径裁判法》等书籍。他所在的大连工学院是全国高校中唯一一个有体育科研所的学校,为国家大量体育人才。
他的儿子刘鸿图说:“从我记事开始,父亲就做着与体育有关的事情,一直到病重住院。它的一生都在奋斗的路上,他不仅仅是为自己奔跑,而是在为民族的尊严而奔跑。”
1983年3月25日,刘长春辞别人世,享年74岁。

两代三人 圆梦奥运

刘长春生前有两个愿望,一是中国人能在奥运会夺得金牌,让中国的国旗、国歌在奥运会运动场传向全世界;二是中国有朝一日能办奥运会。

第一个愿望很快就实现了,但他是以特殊的方式参与的。1984年,中国把刘长春列入代表团名单中带到了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上,让他在天之灵目睹了中国夺得奥运首金以及15块金牌、8块银牌、9块铜牌的辉煌成绩。
刘长春育有四子两女,其中5个人考上了大学,4个人是党员,三子刘鸿亮是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四子刘鸿图任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副院长。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举行,当年3月,刘鸿亮在奥林匹克发源地希腊接过奥运圣火;7月17日,刘鸿图作为沈阳首棒火炬手传递了火炬;8月8日,刘鸿图抱着父亲的遗像参加了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
刘鸿图说:“我们一家两代三个人见证了中华民族的一段艰辛而光荣的历史。我父亲实现了中国人首次参加奥运会的梦想,我哥哥将奥运圣火从希腊带到中国,而我则有幸在自己的家乡传递火炬,并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如果我父亲地下有知,一定会热泪盈眶,因为他的愿望实现了。”

作者简介:一切随缘,河南新郑人,1969年入伍,1986年转业,在武汉工作和生活了五十余年,是一个热爱新郑、热爱武汉和热爱生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