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精选一码大公开_首页(刘伯温晚年为何至死一言、一策不进?一封遗奏揭露朱元璋四项政失)

发布:2022-09-27 04:22:42

说起刘伯温,人们对刘伯温的第一印象就是: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之外!民间有句老话说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将诸葛亮与刘伯温对比,也并不确切。诸葛亮除了前期的隆中对制订了一个大的战略方针之外,都是在战场的第一线。而刘伯温却一直都是一个策略的制定者角色,并不是具体战争的参与者。更像是西汉三杰的张良!刘伯温曾经给朱元璋制订了三个方向性策略。这三个策略让朱元璋成功的从一个小明王手下的将领,成为了明朝的开国皇帝。可是在朱元璋登基没有几年,刘伯温就辞官回乡养老了。从此之后不论是被诬陷进京辩白,被阴谋下药毒害,还是病重回乡。都不曾再向朱元璋进一言、一策不进!这是为什么呢?

刘伯温精选一码大公开_首页(刘伯温晚年为何至死一言、一策不进?一封遗奏揭露朱元璋四项政失)

刘伯温

朱元璋攻占南京,准备进攻浙东,听说刘伯温,随后刘伯温被朱元璋邀请,加入朱元璋集团。当时陈友谅攻下安徽当涂意图东进进攻南京。这时候刘伯温向朱元璋进献第一个策略:陈友谅,后图张士诚,再北伐中原。当时的朱元璋军事实力不如陈友谅,军中对于陈友谅进攻也是惶恐万分。朱元璋听从刘伯温的策略成功,击退陈友谅,度过危难。随后经过复杂的战争,击败了陈友谅!

汉王陈友谅

第二个策略是脱离小明王韩林儿自立势力,同时以“大明”为国号来招揽天下义师的民心。朱元璋虽然军事上相对独立,但是名义上一直是小明王手下。因此刘伯温建议朱元璋。利用张士诚与小明王的矛盾,让张士诚杀掉小明王韩林儿自立。朱元璋没有利用张士诚的杀掉小明王,大大推迟了朱元璋的发展速度,最后小明王还是死于意外沉船,具体原因,不得而知。

小明王

第三策略是北伐灭元策略。这是朱元璋统一全国的最后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在刘伯温的策略之下,朱元璋很快击败王保保,统一长城以南的全部区域。事情发生在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

朱元璋与刘伯温

洪武三年(1370年),太祖授刘基为弘文馆学士,十一月,大封功臣,又授刘基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食禄二百四十石。第二年,赐刘基还归家乡。从时间上看,此时的刘伯温已经59岁,朱元璋称帝四年。这四年时间里刘伯温担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在明朝一共做了四年的官,但是刘伯温已经看透朱元璋的为君之道。于是刘伯温居乡隐形韬迹,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这样还是没能逃脱别人算计。刘伯温先是被人诽谤用”王气“的土地营造自己的坟墓,图谋不轨被朱元璋剥夺了官职和俸禄。为了避免更大的祸患,刘伯温只得亲自去南京向朱元璋请罪并定居了下来。不久后,胡惟庸成了左丞相,刘伯温大为悲戚,不久便忧愤成疾因病去世了。

南京明城门

从1370年到1375年病逝,刘伯温私下只觐见朱元璋一次,隐晦的告诉朱元璋自己生病,胡惟庸带御医来看病,吃了他开的药之后病情加重了。可是朱元璋只是轻描淡写的说句:你安心养病吧。心寒如水的刘伯温回到了家乡,不久病逝。据说在刘伯温临死前曾经给次子刘璟留下了一份遗奏。并跟他说:“本来我想写一篇详细的遗表,向皇上贡献我最后的心意与所学,但胡惟庸还在,写了也是枉然。不过,等胡惟庸败了,皇上必定会想起我,会向你们询问我临终的遗言,那时你们再将我这番话向皇上密奏。

胡惟庸被杀

事情刘伯温预料的那样胡惟庸倒台了,刘伯温也再次被朱元璋记起。公元1397年刘伯温留给刘璟的密奏也终于到了朱元璋的手里。据说这份密奏是朱允炆念给朱元璋听的。里面共计包含先皇治政四大遗憾、九大策略:

朱元璋

第一:刚愎雄猜

刘伯温预言,明朝的诸多开国功臣必将死于朱元璋之手。而此时朱元璋已经把开国功臣杀的七七八八。

第二:严刑峻法

刘伯温推断,现在的臣民循规蹈矩并非出于守法,而是畏法。必不是长治久安之策。后来朱元璋反省自己也说自己苛政是为了给新君以机会实行仁政收拢民心。

明朝锦衣卫

第三:吏治太苛

刘伯温担心现在百官,忌惮朱元璋的为名,清廉守法。朱元璋百年之后新君的威慑力必然不足,到时候就会造成巨大反弹,贪官恒生。明朝前期官俸很低,而且没有人敢贪赃枉法。明朝后期,也证实了刘伯温的预言。

第四:潘王可虑

朱元璋在位时候为了保证皇帝不被身边的近臣掌控,大肆分封潘王。而且潘王手握雄兵。刘伯温担心之后潘王拥兵自立。后面的事情也就显而易见了,燕王朱棣发动兵变,夺下帝位。

朱棣与朱允炆

可以说刘伯温的所列的四大政失件件命中要害,件件是朱元璋的痛点,也是不能触及的点,因此不敢说!历史也证明了这四大预言的准确。据说朱元璋听完之后,并没有听九大政略。而是感慨道:刘伯温晚年一言不发、一策不进、沉默至死是因为和自己无话可说了啊!

你认为刘伯温晚年为什么一言不发、一策不进、沉默至死?欢迎留言讨论。喜欢记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