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琏将军照片(1977年胡琏夜间猝死,儿子:他晚年不敢提粟裕,死前长叹了一句话)

发布:2023-06-17 20:02:14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请点点右上方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还能及时阅读最新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1977年6月22日深夜,因心脏病发作,胡琏猝然离世,享年70岁。

弥留之际,他强撑着最后一口气,除了留下将骨灰撒入大海的遗愿外,还情不自禁发出一声叹息:

“土木不及一粟”。

胡琏将军照片(1977年胡琏夜间猝死,儿子:他晚年不敢提粟裕,死前长叹了一句话)

胡琏

作为国军一级上将,胡琏戎马一生、战功赫赫。毛主席曾高度评价他“狡如狐,猛如虎”;国民党内部更是广泛流传着“十个西北王(胡宗南),抵不上一个金门王(胡琏)”的说法。

然而,这样一位悍将谋才直到临终前,竟始终对一个人耿耿于怀。畏惧、排斥对方到,晚年连那个名字都不敢提及:粟裕。

胡琏究竟有多厉害?他与粟裕之间又存在怎样的渊源呢?

抗日战争,一战成名

1943年春,日寇纠集10万重兵,悍然发动鄂西会战。剑指“川鄂咽喉”湖北宜昌,企图沿着长江向上游进攻。

同年5月,随着长阳、渔洋关等地接连沦陷,日军主力横渡清江、向石牌逼近,抗战局势陷入了极其危险的境地。

要知道,出于战略安全考量,早从1940年起,国共两党各机关部门、行政机构,以及银行、企业、工厂、公私立大学等等,便陆续搬迁至了战时陪都重庆。西南大后方俨然成为了全中国的根基、命脉所在。

而石牌镇,其距离宜昌仅30公里远,坐落于长江三峡最险峻的西陵峡右岸。长江在此来了个110度的急转弯,从而构成天然战争天堑。

这里不单单是兵家必争之地,更是守卫陪都的最后一道屏障。一旦石牌失守,重庆将完全暴露在日军的炮火之下,后果不堪设想。

危急关头,蒋介石亲自发来指令。他将石牌称作“东方斯大林格勒”,要求无论如何必须守住。

其实老蒋心知肚明,日军装备精良火力猛,双方武器差距实在悬殊,所以做好了最好也是最坏的打算:让驻守石牌的国军哪怕全军覆没,也要死守三天,等待援军到达接替,然后三天又三天,以士兵们的血肉筑起城墙。

可见,这一战会有多么艰难。

而彼时负责守卫石牌的,正是胡琏和他统帅的国军第11师。

胡琏于1907年出生在陕西华县一户底层农民家庭。因为家徒四壁,经常面临揭不开锅的窘境,他念完小学便被迫辍学,而后早早结婚成家。

如果不出意外,他或许会沿着父母的老路,困在这穷山沟里劳劳碌碌一生。但偏偏他天性不甘平庸,心怀鸿鹄之志,还幸运的遇到贵人相助。

凭借天赋才能和运气加持,胡琏顺利考入大名鼎鼎的黄埔军校,从此仕途坦荡。

1926年10月毕业后,他投身北伐,进而又参加了蒋桂战争、蒋冯战争、中原大战,以及针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三、四、五次“围剿”。

花费16年时间,他一步一步稳扎稳打,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排长,慢慢晋升为国军第11师师长。

胡琏虽性格狡诈、多疑善变,却是出了名的忠诚:忠于蒋介石、忠于国民党、忠于国家。

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军人的血性不允许他退缩半步。然而,他也深知此战凶多吉少,于是令全师官兵提前写下诀别信。

战争打响前夕,胡琏还特意率队登上凤凰山,祭拜天地:

“今贼来犯,决予痛歼,力尽,以身殉之。然吾坚信苍苍者天,必佑忠诚,吾人于血战之际,胜利即在握。”

显而易见,石牌这一战,胡琏早已做好了,与日本鬼子决一死战的准备。正如陈诚问他“守住要塞有无把握”之时,他的回答一样:

“成功虽无把握,成仁确有决心!”

5月26日,日军以飞机、大炮为掩护,正式向石牌发动猛烈进攻。炮火如倾盆大雨般,无休无止砸向阵地,将防御工事摧毁殆尽。

绝境之中,11师官兵们毫不畏惧,用血肉之躯组成防御网,前赴后继。子弹打光了,就拿刀以身肉搏,愣是击退了敌人一波又一波进攻。

阵地上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画面惨不忍睹。但在胡琏的指挥之下,国军11师非但成功坚守石牌七天七夜之久,还全歼敌军、大获全胜。

石牌保卫战阻挡了日军西进的步伐,彻底粉碎其攻打重庆的邪恶计划,从而影响了抗战格局,意义十分重大。

这场意想不到的打胜仗,令蒋介石又惊又喜。他当即授予胡琏国军最高级别的“青天白日勋章”,并特意通电全军嘉奖称:“得此将才,党国之荣幸”。

就这样,胡琏一战成名,迅速成为了国军内部炙手可热的将领。

好运将军,遭遇“克星”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中央军按势力划分为三大派系:胡宗南系、汤恩伯系,以及陈诚的土木系。

胡琏就隶属于陈诚麾下。

陈诚

当年,陈诚率国军第11师浴血厮杀,帮助蒋介石赢得中原大战,由此成为老蒋的嫡系爱将。

而他升任第18军军长后,便将自己的嫡系即11师交给了胡琏,足以可见对其的信任与重视。

随着在石牌一战中名声大振,胡琏被提拔为国军第18军副军长,并于次年8月再次晋升军长。

当然,胡琏也不负众望。抗日战争期间,他率部冲锋陷阵,歼灭日寇无数。到了解放战争,他则成为了蒋介石手中最锋利的刀之一,是令我军倍感头疼的存在。

1947年6月,刘伯承和邓小平率12万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强渡黄河,发动鲁西南战役,一次次打破敌人的围追堵截,歼灭6万余国军,最终成功揭开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不过期间,刘邓大军却在胡琏这里,遭遇了滑铁卢。

打从一开始,胡琏就制定好了偷袭计划。他率领国军整编11师,耐心尾随刘邓大军身后,同时采用“敌疲我扰”的战术,不断发动骚扰性进攻,企图削弱我军战士的精力与体力。

然后在1948年1月15日,趁着晋冀鲁豫军区六纵队副司令员韦杰,安排部队在王家店宿营休整之际,胡琏当机立断发动偷袭,造成数十人牺牲、约200人被俘。这也是我军自建军以来罕见的成建制损失的战役。

也正因如此,毛主席在发给前线将领的电报中,还特意提醒过:

“18军胡琏,狡如狐,猛如虎,宜趋避之,伺机取胜。”

毛主席

可以说,除却立场区别,胡琏无疑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将才。他有勇有谋,精通兵法韬略,还自带运气加持,人送外号“好运将军”。

然而,他身上所有的光环,在粟裕面前,竟通通失效了。

1946年11月,在撕毁“双十协定”、发动内战,接连占领苏中、淮北、淮南地区后。

蒋介石决定乘胜追击,一口气调集25个半旅的兵力,兵分四路进犯苏北解放区。企图以此彻底割断华中野战军与山东野战军的联系,从而削弱我军战力,各个击破。

而江苏省宿迁以北地区,则是此战的关键所在。

胡琏临危受命,率整编第11师,与整编第69师师长戴之奇一起屯兵宿迁。

由于这两支部队都是国军精锐,且配备着全美式装备。蒋介石对此战可谓势在必得,还嚣张的大放厥词称:两个月之内便能结束宿北战事。

蒋介石

可懂的人都懂,就跟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以及抗美援朝时期联合国军的“感恩节攻势”、“圣诞节攻势”一样,此话一出,结果必然打脸。

果不其然,时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的粟裕将军,深谙骄兵必败的道理,也看破了敌人蠢蠢欲动、十之八九会主动进攻的架势,于是果断制定经典的诱敌深入战术。

粟裕

12月15日,粟裕下令敞开门户,任由打头阵的戴之奇部队长驱直入。待敌人深入我军腹地,立马实施围歼。

前后不过4天时间,2.1万余国军便全军覆没,戴之奇当场自杀,副师长饶少伟被俘。宿北这一战,也开创了解放战争开始以来,全歼敌人一个整编师的战例,战果卓著。

期间,胡琏本该及时支援,与戴之奇并肩作战。但实际上,他眼看形势不对,果断跑路撤逃了。

毕竟粟裕的攻势来得太快、太猛,他实在无力招架,与其主动上门送人头,不如保全自我、保全战力。

总之,两人的第一次交锋,胡琏根本没有上场,直接摇起了白旗。

屡战屡败,留下阴影

正所谓“胜败乃兵家常事”,作为一名经验丰富、战功显赫的优秀将领,一次挫折自然不算什么。

真正给胡琏留下心理阴影的,是他在同一个坑,跌倒了三四次。

1948年11月底,为了打通徐蚌路交通,协同其他部队作战,黄维率国军第12兵团强渡浍河、攻占南坪集阵地。不料却自投罗网,掉进了我军精心准备的口袋阵。

蒋介石对此大失所望,火速下令,让已经升任第12兵团副司令的胡琏,赶赴双堆集坐镇指挥,尽可能力挽狂澜。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胡琏早已成为蒋介石的左膀右臂、心腹爱将。解放战争爆发的前两年间,他接连写下10封亲笔信,或称赞、或鼓励胡琏,认为其一定能在关键时刻改变战局、创造奇迹。

然而这一次,胡琏没能如他所愿。

经过两个月的血战,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一举歼灭国军44万余人,取得重大胜利。连毛主席都盛赞说:

“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至于第12兵团,早在12月15日便被一网打尽。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天,黄维和胡琏乘坐坦克分头撤逃。那边,黄维的坦克意外在阴沟里翻车,连同另一位副司令吴绍周双双被解放军俘虏。

这边,胡琏意外被手榴弹炸伤,伤势严重,但他愣是利用“灯下黑”原理,大摇大摆的成功逃脱,还及时就医捡回一条命。妥妥的“锦鲤附体”,不愧“好运将军”之名。

除了宿北战役和淮海战役之外,还有发生于1947年7月的南麻战役。

这一战是粟裕和胡琏之间的“一对一”正面交战。粟裕亲率10余万战士兵临南麻,浴血奋战4个昼夜,直接攻入国军阵地。将胡琏吓得龟缩在掩体内,拼命联系蒋介石派人增援。

若不是突然天降暴雨、山洪暴发,实在举步维艰,粟裕被迫下令撤军。胡琏估计早已“命断”于此。

解放战争结束后,胡琏跟随蒋介石败逃中国台湾。

大概是因为足够忠诚,胡琏没有像陈诚那样被卸磨杀驴,沦为蒋经国接班的牺牲品。

他先后担任金门防卫军司令、蒋军“第一军团司令”、“台湾当局领导人幕僚机构”战略顾问等要职,1972年底还被晋升为国军一级陆军上将。

人生暮年,他卸下重担,潜心研究文学与历史,创作了《金门忆旧》等诸多书籍,直至1977年6月22 日病逝。

而在生命的最后日子,一直思念故土的他曾画了自己老家陕西的一张地图,并告知家人:以后一定要回去。

回顾胡琏的军事生涯,与粟裕对战之前,他仿佛国民党的“天降副将”,是战无不胜、众星捧月的存在。结果偏偏撞上粟裕,每次都铩羽而归,还输得一次比一次惨。

于胡琏而言,粟裕就是他的“克星”,是他挫败感的源头,和几乎所有“战败黑历史”的见证者。

以至于到后来,都不用本尊露面,单单是粟裕这个名字,就让胡琏产生了一定的心理阴影。

胡琏的儿子胡之光也曾亲口证实称:

父亲晚年在中国台湾著书立说,史料存世不少,其间就是不敢提及粟裕。

事实上,包括胡琏在内,粟裕称得上整个土木系、乃至于国军的“噩梦”。

毕竟号称“常胜将军”的粟裕大将,向来以“料敌如神、用兵如神”著称,征战无数却鲜有败绩,是我军公认的“战神”。

汤恩伯、王耀武、杜聿明、李仙洲、张灵甫、黄百韬、薛岳等等,这些国军内部呼风唤雨的将领,都曾是粟裕的手下败将。

都说人在弥留之际,人生的一幕幕场景会像电影放映般,从脑海中迅速闪过,尤其会回想起最深刻的经历。

或许对粟裕和那些败仗太过耿耿于怀,胡琏才会在临终前不自觉说出:

“土木不及一粟,国民党算上我,没有一个会打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