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兵发牢骚被活埋,勋章无人认领,邱清泉找人冒名顶替

发布:2022-07-04 14:45:31

作者:莫孤烟

电影《大决战》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令人印象深刻:蒋军通信兵“丁小二”在尸横遍野的战场上接通了一段被炸断的电话线,因此荣获“青天白日勋章”。这个普通一兵不久之后被我军俘虏,成为一名“解放战士”。

这一情节并不完全是虚构的,而是有历史原型。真实情况是:在淮海战役的潘塘之战中,蒋军70军第32师95团一个连在崔庄被我军围攻。因电话联络中断,情况一度混乱。后来该团一个不知名的通信兵自告奋勇接通有线电话,使该团了解到崔庄的情况,紧急派部队增援,将围攻崔庄的解放军击退。

当蒋军在陈官庄陷入重重包围之后,邱清泉的第2兵团突然接到上峰命令,正式授予该通信兵“青天白日勋章”。结果在兵团部授勋时却怎么也找不着这个人。经查,这个通信兵在进入包围圈后,因粮食缺乏而发牢骚,被第95团团长以扰乱军心的罪名秘密活埋了。不得已,邱清泉就临时找了一个士兵冒名顶替接受了这枚“青天白日勋章”。

产生这段闹剧的战场,是一个叫潘塘的村子。当初蒋军声称在此地重创华野苏北兵团,创造了所谓“徐东大捷”。而我军多年来也很少宣传这一战斗,《大决战》之中也只是一笔带过,以至于各种说法不胫而走,成了一桩历史公案。

实际上,潘塘之战的爆发,对于交战双方来说都是出乎意料的,完全是一场偶然。

1948年6月,蒋军第2兵团成立,以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兼任第2兵团司令官,邱清泉被委任为副司令官。由于没当上一把手,并且在之前的豫东会战中遭到蒋氏的责骂,一肚子气的邱清泉告假返乡探亲。三个月后,因杜聿明被调到东北战场收拾残局,蒋氏突然命令邱担任2兵团中将司令官,让他马上返回部队。

邱清泉(1902-1949),中将,死后追赠二级上将

第2兵团下辖第5军、第70军、第74军、第12军、骑兵第1旅等部队,总兵力12万余人。其中第5军是中国第一支机械化部队,抗战时期曾在昆仑关战役和入缅援英作战中担当主力,全部美械装备,解放战争以来曾多次和中野、华野交手,基本没吃过大亏。

邱清泉一上任就拼命鼓舞士气,亲自执笔写下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誓词:“余等在总理孙公灵前对天盟誓,谨以示诚,报效党国,尽忠领袖,歼灭奸匪,不怕死,不苟安,不被俘,不投降,如违誓言,天诛地灭,雷打火烧,男盗女娼,红炮子穿心。皇天后土,实所共鉴。谨誓。”

邱清泉身于书香门第,少年时代曾是个“学霸”,考高中时成绩为全县第一,后来留学德国,学贯中西。此公写得一手好诗词,文笔清丽典雅,绝非“丘八体”。之所以写下这样一段不伦不类的文字,大概是想别出心裁。

11月5日,邱清泉赶到徐州参加了由参谋总长顾祝同亲自主持的军事议,系统领会了蒋氏亲自批准的“徐蚌会战计划”。当邱听到“第2兵团以永城、砀山为中心集结”时,如释重负。目前他的兵团司令部驻在河南商丘,他总觉得商丘这个地名读起来与“伤邱”一样,十分晦气,因此屡屡请示上峰要求换防但又说不出理由。现在总算可以离开这个不祥之地了,心里多少有些安慰。

在做完军事部署之后,顾祝同询问与会的诸将领还有什么意见。邱清泉马上提出,我们之所以总是打败仗,就是因为高级指挥官受了命令限制,在战场上不能适应机宜,做出灵活的处置。顾祝同对此表示赞同,并当场表示给邱独断专行的权力,“只要对战局有利,你可以临机灵活处置一切。”

电影中的邱清泉

1948年11月10日,黄百韬兵团被包围在碾庄圩地区,蒋氏精心谋划的“徐蚌会战”从一开始就陷入被动之中。为了给黄百韬兵团解围,徐州“剿总”命令邱清泉第2兵团和李弥13兵团向东攻击前进,击破华野的阻击战地。

在邱清泉兵团的序列中有徐州蒋军的第一主力军第5军,这和13兵团相比,2兵团的战斗力明显占优,在本次徐东决战中当然要担当主力。不过邱清泉的心态却十分矛盾:对面投入阻击的我军部队足有7个纵队,兵力雄厚,硬攻必然伤亡严重;但救援黄百韬是蒋氏下的命令,邱清泉可以不把刘峙放在眼里,却万万不敢违抗“老头子”的旨意。

表现淮海战役碾庄之战的油画

如何是好呢?邱清泉赶回位于九里山的兵团司令部后,立刻与参谋长李汉萍进行了研究。李汉萍提出了两个作战指导方案:一是占领潘塘镇,迂回攻击大许家、八义集,对解放军实行大包围。这一方案行动迅速,可以避免攻坚,但因兵力不足,有被解放军包围歼灭的危险;二是先占领邓家楼,然后分两路向东攻击。这一方案行动迟缓,旷日持久,但可稳扎稳打,先立于不败之地。

邱清泉对我军有一个固定不移的看法,即我军不打硬仗,如果10天之内结束不了战斗就会自动撤退。李汉萍提出的第二个方案既可以保存自己的实力,又应付了蒋氏的命令,只要黄百韬能坚持10天,我军必然撤退,自己就算大功告成了。因此,邱清泉马上决定采用第二个方案。

淮海战场

邱清泉下令,以70军向邓家楼正面攻击,第5军在陇海路南侧地区与第13兵团取得联系,配合70军向东攻击前进;12军掩护兵团右侧背安全,维持兵团与徐州间的交通联络;74军在九里山作为兵团总预备队。

第5军军长熊笑三对这一方案提出质疑:照这样打法,敌人必然会逐次抵抗,不仅旷日持久,救不了黄百韬,而且自己因为正面攻坚,反而会伤亡重大。他建议从邓家楼西地区经房村向八义集攻击解放军侧背。

邱清泉反问熊笑三,房村西面的凤凰山及城头一带有没有敌人的坚强阵地?八义集、大许家地区间有没有敌人的强大部队?如果攻击八义集不得手,进退不得,又该如何?

熊笑三无言以对,只得遵命执行。

战斗一开始,邱清泉便大吃一惊。眼前的这支部队和以往并不一样,固守阵地死战不退,大有不惜一切代价的势头。在一个叫孙庄的地方,我军守卫部队在毁天灭地般的炮火下不仅生存了下来,而且表现出强劲的反击力量,用刺刀和手榴弹一次次杀退蒋军敢死队的进攻。蒋军从上午9时一直攻击到下午残阳西沉才把对手压迫到孙庄的一角。然而时隔不久,我军增援部队赶到,内外夹击,又把侵占孙庄的蒋军赶了出去。

这样的场景即便是在杀人如麻的邱清泉眼中也是触目惊心的。让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如此炽热的炮火,连钢铁石头都能融化,为什么打不垮对面的血肉之躯?

邱清泉的信心严重受挫,照这样打下去,即便打到碾庄,他的部队恐怕也会所剩无几。就在这时,蒋氏给邱清泉越级发来了催命符一样的督战电:“存亡在此一举,吾弟应发扬黄埔精神,为国家尽忠,为民族尽孝,不惜一切牺牲,将当面敌人击溃,以解黄兵团之围。违则军法从事。”

重压之下,邱清泉决心冒险,采取第一方案,向华野阻击阵地侧翼实施钻隙迂回。几个月前他在豫东战场受阻于桃林岗时就曾用过这一招,当时他成功了,把已经被粟裕死死围住的黄百韬给救了出来。

蒋军部队在行进

不过,实施这一战术困难重重:第5军和第70军在正面激战,处于胶着状态,没法抽调下来;12军是个杂牌部队,战力很弱,不到万不得已不敢用,74军是孟良崮战役被歼灭后重新编成的,战斗力也不敢保障。邱清泉和李汉萍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决定还是让74军去执行钻隙迂回的任务。反正不是自己的嫡系,哪怕一去不回也不心疼。

74军军长邱维达明知此去凶多吉少,但又不敢不执行命令,只能带领74军战战兢兢地上路了。他的任务是“经潘塘镇、张集、房村,不顾一切牺牲,钻隙迂回,向大许家突进,并限次日正午以前攻占大许家,为兵团攻击前进扫清障碍。”

历史吊诡的一幕就在此时发生了。华野担负正面阻击任务的3个纵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阻击阵地正在步步后退,而攻击黄兵团的战斗也打成了胶着状态,形势对华野相当严峻。为此,华野代司令员粟裕和远在西柏坡的主席想到了一块——派一支生力军向敌人侧翼实施迂回。此举如果成功,不仅可以减轻正面阻击部队的压力,而且可以包抄敌后,为下一步歼灭邱、李兵团创造战机。

华野阻击战地

粟裕下令:韦国清指挥苏北兵团第1、2、12纵队和鲁中南纵队以及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经房村、潘塘,从侧背直取邱清泉兵团正面东援部队的后路。

就这样,两支同样担负迂回偷袭任务的大部队不期而遇了,地点:潘塘。

11月16日凌晨时分,两支队伍在公路上相遇了。最初,双方都误以为是己方的友邻部队。直到走近了才发现站在对面的是敌人。于是,一场不期而遇的遭遇战打响了。

天亮了,双方将领看了战场形势后都大吃一惊,犬牙交错的两军部队以潘塘为中心已扭成一个纵横十几里的条状战场。令邱维达不敢想象的是,我军的一个团距离他的军部只有几百米。使华野2纵司令滕海清吃惊的是,蒋军的一支部队离他的纵队司令部仅仅一沟之隔。

邱清泉接到邱维达的急报后大吃一惊。按照邱维达的说法,潘塘一带发现了我军4、5个纵队,74军如何能够招架得住?一旦潘塘失守,第2兵团和第13兵团的退路就会被截断,徐州东南屏障尽失!

生死关头,邱清泉的表现倒不失冷静。他勒令距第74军最近的第12军第112师、第70军第32师归邱维达指挥,全力阻止我军的攻击,并亲自用电话请求杜聿明赶快派飞机前来轰炸。

韦国清(1913-1989),淮海战役中任华东野战军苏北兵团司令员

到11月16日下午,华野部队已攻击到距第74军主阵地约1000米处,并开始实施堑壕作业,情况万分紧急。邱清泉情急之下决心孤注一掷,冒险把70军32师和107军261师从正面攻击战场抽调下来,用汽车紧急输送到潘塘。

两军在潘塘整整打了一夜拉锯战。粟裕见战机已失,再打下去就是消耗战,于是命令韦国清见机撤退。

客观来讲,蒋军在潘塘遭遇战中保全了自己,击退了对手,的确算是一个胜仗,邱清泉在这一仗中的指挥也是可圈可点。不过接下来南京方面大肆宣传的“潘塘大捷”可就贻笑大方了。

苏北兵团撤兵之后,邱清泉喜出望外,电告徐州“剿总”,说进攻潘塘镇的我军被第2兵团猛烈击,歼灭大部,于17日向后撤退,“溃不成军”。刘峙接到电报后立刻向南京上报,并把战果又夸张了数倍。

南京方面为了振奋人心,立刻对外宣告了“潘塘镇大捷”,还组织所谓的“慰劳团”,由国防部新闻局局长邓文仪率领,对第2兵团官兵进行现场慰劳。

“慰劳团”不了解邱清泉嘴里的“潘塘大捷”是捏造出来的,按照他们想象,经过这场恶战之后,潘塘镇必然到处是残垣断壁,破壕残垒,尸横遍地,血渍斑斑,因此他们一再要求到第一线去参观。

邱清泉对此大惊失色,连忙以战场危险为理由劝阻邓文仪千万不要去。“慰劳团”不依不饶,一定要找出典型进行现场慰劳。

怎么办呢?邱清泉想出了三十六计之一的“李代桃僵”,将没有参加潘塘镇战斗的第32师作为对象,以那个冒死接通电话线的通信兵某某作为典型,组织记者给通信兵某某及第32师长官大量拍照。为了使“大捷”的真实性做到“天衣无缝”,32师向96师借了缴获来的200余支枪,“战利品”当众展览照相。

依邱清泉自己的话说,之所以要选32师来出这个风头,是因为该师刚成立不久,没有战功,想以此来提高全师官兵的斗志。至于第2兵团在潘塘之战中究竟占到了什么实际便宜,就连邱清泉自己也说不出答案。

11月22日,黄百韬兵团全军覆灭,黄百韬本人“杀身成仁”。1949年1月10日,第2兵团全军覆灭,邱清泉阵亡于陈官庄地区张庙堂村的一片农田里,据说死前已精神错乱。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兵说欢迎各方投稿,私信必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