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道大决战的时刻到了,还派刘峙坐镇徐州,难怪邱清泉骂人

发布:2022-07-04 14:55:31

济南战役之后,国军在华东战场就完全被解放军压制住了。而且,因为济南解放,国军江淮战场与华北战场之间的联系也完全被切断了。所以,国军统帅部也很清楚,接下来就是决定双方命运的大决战了,自古以来守江必守淮。统帅部讨论一番之后,对这一点达成了共识,都同意依托徐州的国防工事,收缩战线,集结兵力,与解放军进行战略决战,以击破解放军一部,扭转华东战场的不利局面。

实际上,早在948年初,杜聿明就已经给校长提出了这个计划,但因为当时国军在华东战场仍然处于优势地位,所以并未采纳。到济南战役之后,战局急转直下,只能采用这个方案,将兵力收缩,并且放弃郑州、开封、商丘等中原地区,把兵力南调江淮一带,准备参加徐蚌会战。郑州绥靖公署随即撤销,原来下属的部队改由新任的绥署主任孙元良率领,改编为兵团,调往淮河沿线,准备参加防御。

既然明知道这是一场决定命运的大决战,那么在将帅的选择上当然要选能力比较强、威望比较高、资历也比较深厚的高级将领坐镇徐州,统一调度指挥。以国军当时的高级将领来说,符合这些条件的人其实并不多,因为之前陈诚、顾祝同、薛岳、汤恩伯都已经试过了,生下来还能够独当方面的,其实就只有一个人了,白崇禧。而白崇禧当时正在武汉坐镇,担任华中剿总司令。这也是当时国军高级将领中普遍的想法,认为只有白崇禧合适。

早在1947年中,白崇禧就提出过将华中和华东合并的建议。因为当时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之后,华野又分兵,陈谢兵团也南进中原,所以解放军这边华中和华东战场协同作战的态势已经非常明显,而主战场也从华东转移到了华中,所以白崇禧提出了这个建议。但白崇禧的建议却被否决了。南京的理由其实也很简单,因为如果合并华中和华东战场,那么当时国军在这一带的精锐,就要完全交给白崇禧指挥了。这是蒋不能接受的。

到现在局势已经非常危险,蒋又想到还是要请白崇禧来指挥,于是派飞机把白崇禧接到南京国防部来开会,进行讨论。白天讨论的时候,白崇禧还慨然应允,对战局也发表了不少意见。但是到了晚上,他和正在南京的李宗仁秘密讨论之后,突然改变了原定的主意,不愿意指挥了,而且直接不辞而别,离开南京,返回武汉去了。按照白崇禧手下人事后的回忆,当晚白的参谋人员分析了战场局面之后认为,华东战场要扭转战局已经不可能了,所以才有了李宗仁的结论,最后会导致白崇禧替蒋承担失败的责任。

白崇禧这一走,南京也有点傻眼了,思前想后,也找不到什么合适的人选去指挥了。曾有人提出过蒋鼎文,蒋鼎文资历倒是够了,但是顾祝同认为蒋鼎文生活作风腐败,白天赌钱,晚上搞女人,根本就不会好好指挥作战,把这么重要的大决战交给他来指挥,太难让人放心了。商量来商量去,最后找不到其他人,于是这个重任就落到了著名的福将、时任徐州绥靖公署主任的刘峙头上。最后,将徐州绥署升级为剿总,由刘峙任总司令。

南京的国军高层也很清楚,用刘峙是不得已的权宜之计,靠他来指挥这样大规模的决战,也是很难让人放心的,既然用了他,就必须要给他配备一个精通军事指挥业务的副手,来实际负责军事指挥。一开始选了宋希濂,并且都已经发表了宋希濂为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却又临时改为了这时早已疾病缠身的杜聿明,要他去负责指挥。这是因为,这时候徐蚌战场上的主力部队是邱清泉的二兵团,是杜聿明带过的部队第五军基础上扩充起来的,所以杜聿明指挥更顺手。

在已经非常清楚的知道这将是决定双方命运和整个战争最终结局的大决战,在指挥人员的选择上,南京却如此作难,既要考虑军队派系问题,又要考虑部队指挥顺手,还要考虑资历,选来选去,最后选了个一向在国军将领中被视为无能的刘峙。这也就难怪邱清泉在徐州开会时说的那句名言了,徐州既然是南京的北大门,如果不能派一头老虎来,最起码也派一条狗来,谁知道最后却派了一头猪来!

专栏 淮海硝烟未冷 作者:萧武 ¥9.99 446人已购 查看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